首页 发现之旅 自然

带你认识地陷与天坑

2013-01-29 14:12

摘要:国家旅游地理网1月29日 2010年危地马拉天坑 危地马拉因飓风阿加莎的影响,地面出现了一个约61米的巨坑,让世人震惊。近日,成都大邑新场镇、崇州怀远镇、浙江高速、广西来宾、江西南昌等地也相继出现地面塌陷,并被媒体称为天坑。 这些天坑究竟是怎么回事?

    国家旅游地理网1月29日 
 


2010年危地马拉天坑


 



    危地马拉因飓风“阿加莎”的影响,地面出现了一个约61米的巨坑,让世人震惊。近日,成都大邑新场镇、崇州怀远镇、浙江高速、广西来宾、江西南昌等地也相继出现地面塌陷,并被媒体称为“天坑”。

  这些“天坑”究竟是怎么回事?是否是地震等灾难的预兆?

    天坑与地陷是不同概念

  地质专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伍法权表示,最近各地频现的应该称为地陷,或者说地表塌陷。天坑与地陷是不同概念。地陷是地面塌陷,天坑是一种喀斯特地貌的专属名称。

  那么什么是天坑?天坑与地表塌陷形成的普通坑有何区别?伍法权介绍说,天坑是指发育在碳酸盐岩层中,从地下通向地面,四周岩壁峭立,深度与平面宽度(口部或底部)从百米至数百米以上,底部与其发育期的地下河连接的陷坑状负地形。而地陷是指地面由于地下物质移动而发生的渐进下陷或急剧下沉。

  近日国内频现的地陷,直径多为几米或十几米,极个别的几十米,且多数出现在土质层中,属于“土坑”,因此无论是性质还是规模,都与真正的“天坑”有着天壤之别。

  地表塌陷是常见的地质灾害。按照塌陷的地质条件,又分为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及黄土湿陷三种。#p#副标题#e#
    地陷多是人为因素所致

  我国国土辽阔,自然地理和地质构造非常复杂,地质灾害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地面塌陷是地质灾害类型之一。根据其成因,可以将它分成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大类,前者是地表岩、土体由于自然因素作用,如地震、降雨、自重等,向下陷落而成,是“天灾”;后者是由于地下水超采、不合理开矿及工程建设等人为作用导致的地面塌落,即“人祸”。

  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教授级工程师刘俊贤认为,近日频现的“地陷”主要是人为造成的,雨水和灌溉水加速了“地陷”产生的速度。

  “地陷”和极端天气没有关系。如果断裂带上出现这种情况,的确值得警惕。但现在出现的都是非断裂带上发生的地面塌陷,实际上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如果塌陷比较集中,往往是受人为因素干扰所致。比如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溶洞形成负压,加速了塌陷的过程。“四川宜宾长宁的塌陷,就很可能与附近煤矿抽取地下水有关,这是人为造成的地质灾害。浙江高速公路上的塌陷,可能是高速公路下原有溶洞坍塌所致。

  此外,在河谷地带,如果地下水流动加速,或过量抽取地下水,会使土壤在水位变动和重力作用下,发生塌陷。成都大邑新场镇、崇州怀远镇等地可能就属于这种情况。据报道,崇州怀远镇还进行过地震勘探测量,为了产生人工震源,实施了爆破等操作。这一爆破,致使沙砾石层松动,在地下水作用下,发生了塌陷。因此,也是人为造成的地质灾害。

 地陷不是地震前兆

    对“地陷”后会发生地震的传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陈斌博士并不认同,他说:“如果塌陷与地震等构造运动有关,其分布应当有较强的方向性,而且应当与地震同时发生或在地震之后。特别是地震后如遇暴雨,会造成大量塌陷。但据掌握的资料,塌陷作为地震前兆,似乎极为少见。”

  “地震会形成‘地陷’,但‘地陷’不会是地震前兆。”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周会群表示,这并不是罕见的地质现象,大家不必恐慌。
虽然目前还不能准确预报地陷,但地陷发生前往往也有前兆出现,如井、泉突然干枯或浑浊翻沙,水位骤然降落,地面积水或人工蓄水(渗漏)引起的地面冒气泡或水泡、地面出现环状裂缝并不断扩展,产生局部的地鼓或下沉现象,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等。

  我国已开展对地面塌陷多发区的定期监测,特别是在煤矿采区,长期、连续地监测地面、建筑物的变形和水点中水量、水态的变化,地下洞穴分布及其发展状况等,防患于未然。先进的地球物理勘探手段,包括地震勘探技术、电法勘探技术、重力和磁法勘探、放射性勘探技术,在查明地下洞穴分布、采空区的位置和范围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欣然/文 孟丽静制图)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