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现之旅 自然 河湖泉瀑

中国江西新闻视听门户

2013-02-04 22:35

摘要:“一湖”鄱阳湖

“一湖”鄱阳湖

  鄱阳湖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地跨南昌、九江和上饶3个设区市,南北长约173公里,东西最宽处为74公里,湖体面积3583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1.71米),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一)“九省通衢”的天然大湖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鄱阳湖古称彭蠡,远在地质史“元古代”时期,湖区为“扬子海槽”的一部分。在中生代时期,燕山运动使湖区地壳断陷构成鄱阳湖盆地。后来,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鄱阳湖盆地集长江与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汇集成湖。古谚云:“沉枭阳起都昌,沉海昏起吴城。”描述的就是鄱阳湖沧海桑田的变迁史。隋朝时,“彭蠡泽”向南扩展,直达鄱阳县附近,鄱阳湖因此而得名。

  鄱阳湖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毗邻鄂、皖、浙、闽四省。在水运作为主要交通形式的时代,鄱阳湖是通江达海的重要枢纽,是“九省通衢”的交通要津。北宋余干进士都颉所著《七谈》云:“天连百越,地接三吴。山浮婺女之光,水润彭泽之迹。”特别是隋唐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日益发达,鄱阳湖因水深湖阔、吞吐量大,成为沟通汉水—长江—大运河的中枢,呈现“舟车辐辏、商贾云集”的繁盛景象。千百年来,在鄱阳湖的悠悠水道上,赣鄱人民创造了绵延不断的文明和繁荣。到了近代,鄱阳湖流域内港轮船航运业兴起,很多港口、城镇迅速崛起,在中国水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新世纪以来,随着鄱阳湖公路大桥与铁路特大桥的建成运营,天堑变通途,不仅结束“一叶篷舟渡湖口”的历史,而且使鄱阳湖区域融入了整个长江沿岸的运输体系,呈现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通达顺畅的全新景象。

  (二)源远流长的人文大湖

  鄱阳湖是哺育赣鄱文化的摇篮,赣鄱儿女世世代代傍水依山,吐纳往还,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鄱阳湖区域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纵观历史,鄱阳湖一带,无一不是势重东南、争战不休之地。早在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就命屠睢率大军出彭蠡,溯赣江,过大庾,南征百越;百年后,汉武帝令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下横浦”,平定南越;东汉建安年间,东吴大将周瑜操练水军于鄱阳湖,挥师西上破操于赤壁;南朝“一代英主”陈霸先亦起家鄱阳湖,以定天下;公元1361年,朱元璋在鄱阳湖口大败陈友谅。近代以来,鄱阳湖一带的战事更加激烈和频繁。清咸丰年间,石达开在鄱阳湖与湘军激战数年之久;1913年,李烈钧在湖口发动“二次革命”;解放战争期间,鄱阳湖更是大军南渡的西端,长江鄱湖之上,一时风高浪急,船桅如林。鄱阳湖一带的战争文化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形式之壮观,影响之深远,乃国内罕见,至今仍保存了不少兵营、要塞、堡垒等战争印记。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也多次在庐山召开重要会议……。鄱阳湖——这片古老而年轻的水域,在中国政治史、军事史上屡屡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鄱阳湖区域自古是崇儒尚学的重要教育基地。早在汉代,南昌人程曾博通五经,吸引了“会稽顾奉等数百人常居门下”,南昌成为儒家经学的一个重镇。两晋时期,地方官学尚属稀有,而鄱阳、豫章两地却“崇学敦教”,学校独盛。唐宋时期,江西普遍兴办书院,率先形成“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的风尚。创建于公元940年的庐山白鹿洞书院,居“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主持书院,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揭示》,确定了书院的办学宗旨,成为几百年“讲学式”书院的楷模。位于铅山县的鹅湖书院,自东晋以来就是一个著名的文化中心,尤其是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朱熹与陆九渊的“鹅湖之会”,更是中国儒学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盛事。

  鄱阳湖区域是宗教文化的源流之地。东汉永元二年(公元90年),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经鄱阳湖溯信江至龙虎山,结庐炼丹。自张道陵以后,道教“天师”在这里承袭了63代,历时1900多年,是我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教派,龙虎山也由此被尊为“道教祖庭”。此外,东晋的葛玄、葛洪在三清山“开山结室,凿井炼丹”,仙道辈出,步虚之音飘渺不绝,三清山被誉为“江南第一仙峰,天下无双福地”。创建于公元391年的庐山东林寺,因佛教领袖慧远率众多高僧名士在这里结社念佛,共期西方,故有“佛国净土”之美誉。唐宋之后,佛教禅宗的“五家七宗”,亦与鄱阳湖有着密切的关系。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前后,四川僧人马祖道一率徒至钟陵(今南昌)开元寺,创立了洪州禅,其“触类是道而任心”、“平常心是道”的修行宗趣,成为禅宗五家的要义。明清以后,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也相继在鄱阳湖流域传教布道。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演变,鄱阳湖区域已形成“一湖兼五教”的独特文化景观。

  鄱阳湖区域是陶瓷文化的滥觞之地。景德镇古称“新平镇”,“新平制陶,始于汉世”,千年不断的窑火,锻造了其“世界瓷都”的盛名。北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宋真宗诏命景德镇烧制御器,器底书“景德年制”,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元初始立官窑,明清时期蜚声海内外。“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在此都”。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小写就是“瓷器”的意思,它的英文发音源自景德镇的历史名称“昌南”。景德镇瓷器“集全国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行于九域,施及外洋”,开创了中国海上陶瓷的“丝绸之路”,世界各大博物馆以收藏景德镇官窑瓷器为荣。

  鄱阳湖区域是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发源之地。最早寄情吟唱于山水田园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遂挂冠归居,在鄱阳湖畔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写下了大量清新质朴的山水田园诗。“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淳朴真诚、淡泊高远,是诗人心灵律动与自然生息的谐调,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体现了强烈的人文生态精神。

  鄱阳湖流域是民俗文化的繁盛之地。戏曲有湖口青阳腔、上饶弋阳腔、南昌采茶戏、广昌海盐腔、婺源徽剧、永修野戏等;傩俗有彭泽“赶野猫”和“板龙”、德安“潘太公游春”、武宁和彭泽傩舞等;民间音乐有九江秧号、吴城排工号子、余干莲花落;传统技艺有景德镇手工制瓷和传统瓷业营造、南昌瓷板画、九江桂花茶饼制作、婺源徽州三雕、歙砚金星砚罗纹砚制作、文港制笔、铅山连史纸、湖口草龙、瑞昌竹编、修水全丰花灯……真可谓色彩斑斓、多姿多彩!湖区最具特色的还属渔俗文化。“进九鱼封口,惊蛰鱼开舌”、“水涨三尺,鱼涨三丈”等谚语,充分体现了鄱阳湖人民丰厚的捕鱼经验。食鱼风俗也各具异趣。比如,南湖吃鱼不打鳞、北湖湖水煮湖鱼等。此外,渔歌彩灯也是湖区极具特色的民俗景观,内容多样,四季不绝,真可谓是“渔家笑唱丰收乐,歌声满月鱼满舱”。

  鄱阳湖历史深厚丰富,文化博大精深,其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吐故纳新的创新精神、滴水穿石的坚韧精神、润泽万物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浸润在湖区人民的血液中,涌现出像徐稚、陶渊明、王安石、黄庭坚、晏殊、朱熹、陆九渊、姜夔、谢枋得、汤显祖、朱耷、陈三立、陈寅恪等卓荦之士,为华夏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还吸引了司马迁、王勃、李白、白居易、苏轼等宿学名儒留恋驻足,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翰墨诗赋。历代名人的聚集、各种文化的交融,使鄱阳湖文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编辑:司徒千晖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