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现之旅 自然 河湖泉瀑

景德镇,工作室,艺术创作,艺术馆,一段时间

2013-01-17 01:19

摘要:郑云云正在介绍她的作品 翠色欲流的松竹,林间嬉戏的飞鸟,灿若云锦的繁花……郑云云的笔下,万物仿佛都被重新赋予生机,在瓷坯上绽放。 上周,郑云云陶瓷艺术馆在791艺术街区正式开馆。当天,许多艺术爱好者慕名前往,感受这位“文人”艺术家对自然的独特诠

  郑云云正在介绍她的作品

  翠色欲流的松竹,林间嬉戏的飞鸟,灿若云锦的繁花……郑云云的笔下,万物仿佛都被重新赋予生机,在瓷坯上绽放。

  上周,郑云云陶瓷艺术馆在791艺术街区正式开馆。当天,许多艺术爱好者慕名前往,感受这位“文人”艺术家对自然的独特诠释。而郑云云的艺术生涯也被拍摄为纪录片,在央视九套纪录片频道中播出,引发广泛关注。

  谈创作

  用行动弘扬景德镇陶瓷文化

  简单舒适的装束,长发被绑成利落的马尾,初见郑云云,一定会被她独特的气质与随和的谈吐所吸引。就像她创作的青花,美不胜收却又亲切自然。

  郑云云的曾祖父系浙江越窑青瓷名家,父亲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而她自小便跟随梁邦楚大师研习国画。走上艺术之路,于郑云云而言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但真正决定从事艺术创作,却是在她当记者之后。

  “陶瓷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之一。虽然瓷都景德镇近在咫尺,但那时主流文化对它的关注并不多,人们对它的了解也很少。”在报社负责采写文化新闻的郑云云,走访中发现了陶瓷艺术面临的尴尬局面,于是她多次撰写文章呼吁人们关注景德镇,但收效甚微。“我非常喜爱这门艺术,又有绘画基础,所以在上世纪90年代末时,我开始尝试创作,用行动帮助弘扬景德镇的陶瓷文化。”

  大年初二就赶到景德镇画瓷

  最初尝试创作瓷画,郑云云用上了自己所有的休息时间,往返于南昌和景德镇。在瓷土上作画,与在宣纸上的技巧完全不同,但郑云云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尝试,直到烧出满意的作品。

  有一年春节时,刚过完大年初一,痴迷于瓷画的郑云云便坐车赶回了景德镇。过年期间,窑场里的工人们都放假了。空荡荡的窑场里,只有她专心作画的身影。

  直到大年初七时,工人们陆续上班了,得知郑云云初二就赶来画画,许多工人都赞叹不已。“真没想到,还有人对瓷画这么着迷!”

  辞去工作开办自己的工作室

  2007年,在陶瓷艺术上已小有建树的郑云云辞去工作,来到景德镇办起了自己的工作室。这一选择让许多人大跌眼镜,对此,郑云云解释道:“新闻工作没有我,还会有很多其他的人才前赴后继。但在陶瓷方面,我觉得自己比较有优势,而且有热情。”

  目前,除了粉彩,郑云云对所有的陶瓷类别都有所涉猎。了解各种不同的制作流程,也成了她的兴趣之一,对她来说,作瓷永远有值得探索的地方。

  “我主攻的方向是青花,但其他类别我也非常喜欢。如今陶瓷已经不仅仅是日用品,更是艺术品。各项制瓷工艺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包括材料学、窑炉的设计等等,正是中国陶瓷可以发扬光大的时候。只有尽可能多地了解陶瓷,我才能为它多做一些事。”郑云云说。

  谈作品

  曾被窑场老板“偷师”

  谈到自己的作品,郑云云难掩激动之情。她领着记者在艺术馆里,一件件地介绍着创作时的心境与制作中的小故事,眼神中流露着快乐和自豪。而最初令她收获自豪感的作品,是刚到景德镇办工作室时画的瓷桌。

  当时,为了给工作室买张瓷桌,郑云云跑遍了景德镇的大街小巷,但看到的花样她都不满意。于是,她索性找到一家作坊自己画。画瓷桌时,她打破了以往工匠常用的圆形图案格局,在桌面画起翠竹。

  一段时间后,郑云云再次来到这家作坊,惊讶地发现工匠们画的桌面有了些临摹她的作品的意味。老板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他让工匠在郑云云作画时“偷师”了几次。“听到原因后我心里觉得挺高兴的,能给工匠们提供思路我也很自豪。”

  烧坏的瓷板上画出“人生如棋”

  “你看得出来吗?这本来是烧坏了的瓷板。”郑云云指着一幅瓷板画笑着问。画中,茂密的树丛下一老一少正在下棋,悠然自得。这幅作品也有个饱含蕴意的名字——人生如棋。郑云云介绍说,原本她是在一块大瓷板上画鄱阳湖风光,但在烧制过程中瓷板裂开了。“当时很心疼,就把烧坏的瓷板放在工作室里。我先生看到后,指着一个角说,这不是像两个小人在下棋吗?我因为瓷板烧坏有些失落,也没注意。”

  几天后,郑云云突然来了灵感。她裁下了一块小瓷板,就着原有的图样,用釉上彩画出了正在下棋的两人。而这幅偶然得之的瓷板画,如今成了她最满意的作品之一。

  用瓷片制作古代乐器方响

  随后,郑云云兴致勃勃地介绍起了自己最近的作品。“最满意的就是一套青花四条屏和一件陶瓷艺术乐器方响。”

  据了解,方响是我国古代独具艺术特色,并有固定音高的敲击乐器。在郑云云的努力下,经过多次试烧,瓷片替代了铁片,音片也由原本的十六块扩展为二十四块。“每块瓷片上我都画上了不同的图案。希望瓷乐方响不仅成为单纯乐器,也可成为进入家庭的艺术收藏珍品,继承和革新传统文化。”

  谈自己

  孜孜不倦地追求自然之美

  在艺术创作中,郑云云是个有些“喜新厌旧”的人。她不会满足于一种类型的作品,也不会只画一方景致,而这也是源于她对美孜孜不倦的追求。比如最近,她迷上了高温颜色釉,艺术馆里就挂着一周前她刚烧出来的新作品。“每段时间我都会尝试不同的工艺。原本灰蒙蒙的图案在瓷土上,与火衍生出的无限可能总是带来惊喜。”

  郑云云对待每件作品,都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无论是早期的还是最近的,她都能清楚地记得作品的所在,即使是国外参展时卖掉的,她也记得买下她作品的人。

  “一般刚创作的作品我都会觉得特好,舍不得卖,过了一段时间有了‘喜新厌旧’的情绪,才会考虑。如果艺术仅仅是用来谋生赚钱,那活得多累呀!”

  盼望能继续突破自我

  值得一提的是,郑云云还是名出色的作家。她的散文集《云水之境》曾获中国首届冰心散文奖,她的散文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要选本和中学生语文课本。在郑云云看来,文学与艺术都是表达自我的方式。

  “最早开工作室时,我就是用稿费支持着艺术创作。对我而言,两者都是心头所好,也是我用心创作的。文字无法表达的,我就用画笔表达,反之亦然。”郑云云说,如今是她生命中最好的时光,女儿长大了,创作也得到了认可,她希望能在钻研中不断突破自我。

  谈恩师

  “他在逆境中的

  艺术童心影响了我”

  聊起恩师——著名画家梁邦楚,郑云云的言语中有骄傲也有怀念。“我是梁老师的关门弟子,他对我的绘画和人生态度,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告诉记者,至今她仍能清晰地记起年少时在师父身边学画的情景。

#p#分页标题#e#

  “师父一生经历了许多苦难,日子过得并不顺遂。但无论是从他的言谈举止,还是从他的作品中,都充满了温暖。”郑云云说,艺术创作是寻找真善美的过程,而这也是师父教会她的。“他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着一颗对艺术的童心,这点一直影响着我。”

  重拾绘画

  全因恩师遗愿

  有那么几年,郑云云一度远离绘画,几乎全身心地扑在写作上。当时她既要照顾家庭,又要忙于工作,经济条件也比较拮据。“虽然笔墨纸砚花不了太多钱,但相比只需要一张纸一支笔的文学创作来说,作画所需的生活空间还是有些奢侈。”她笑着回忆道,“即使画画,也只是工作闲暇时作几幅小画娱乐而已。”

  恩师梁邦楚病重时,郑云云一直守在病床边。而恩师的一番话,却令她重新拾起了画笔。“对我的写作,师父很支持,他认为艺术家一定要有文学修养。临终前师父对我说,希望我能继续画画,两者兼顾,千万不要放弃。”说到这,郑云云有些感慨,“如今我在南昌开了自己的陶瓷艺术馆,也想借此告诉师父,我没有放弃,一直在努力。”

  记者周西月文首席记者万勍图实习生万佳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