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现之旅 文化 传统风俗

潮州歌册:潮汕历史上独有的女子文化

2020-08-29 08:25 chaozhoudaily.com 陈友义

摘要:□陈友义 潮州歌册,又称歌、歌文、说文、弹词,是用潮州方言诵唱的民间说唱本子,是一种民间说唱文学,(陈泽泓《潮汕文化概说》,广东人民出版社。

□陈友义

潮州歌册,又称歌、歌文、说文、弹词,是用潮州方言诵唱的民间说唱本子,是一种民间说唱文学,(陈泽泓《潮汕文化概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主要流行于潮汕、闽南地区,在港澳台、东南亚潮人中也有流行。它成于明中后期,盛于清乾嘉年间,发展于民国时期。2008年,潮州歌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录项目名单。作为一种民间文化遗产,潮州歌册深受学界珍视,被收录于1983年8月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著名文史学家赵景深主编的《古代曲艺选集》中,辑撰了潮州歌册;著名俗文学家薛汕整理编撰了约40万字的《潮州歌册选》……潮州歌册俗中有雅,成为“中国说唱文学的百花园里一朵绚丽多姿的小花”。笔者认为,潮州歌册的主要文化特色、重要文化价值还在于,它是潮汕历史上独有的女子文化。

一、潮州歌册主要是为妇女而作的

在重男轻女的传统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许多潮汕姿娘仔(潮汕人对女孩子的雅称)根本就无资格上书斋念书,即使是富足家庭的女孩子也大多难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但是,社会又要求女子有涵养,善孝敬,能贤惠,知礼节,会俭朴。女子少时要听话乖巧,大时要懂事聪慧,为人妇必须贤淑,做贤妻良母。为此,潮汕人千方百计,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对女子进行道德教化,实施人格培育。歌册就是当中一种特有的文化形式。

二、潮州歌册以女性题材为多

潮州歌册的题材来源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来自本土的地方题材;另一类是移植、改编自其他地方各种文学作品。无论是地方题材还是外地题材,大部分是女性题材,或涉女性题材。地方题材的,如《陈三五娘》(又称《荔镜记》)《苏六娘》《金花牧羊》《海门案》《龙井渡头》《少卿与广生》《花好月圆》《瓜田配》等;外地题材的,如《刘备招亲》《包公会李后》《卓文君听琴》《薛仁贵回寒窑》《苏英娘娘走国》《背解红罗》《十二寡妇征西》《二度梅》《双退婚》《七尸八命》《玉鸳鸯》《玉如意》《八美图》《百花名》《目连救母经》《度三娘》《孟丽君》《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桃花扇》《何文秀》《孟日红》《白兔记》《珍珠衫》《卖油郎独占花魁》《白扇记》《三合奇》《大红袍》《小红袍》等。

三、潮州歌册诵唱者大多是妇女

潮州歌册诵唱者主要是一些粗识文字的妇女。她们聚集在抽纱、刺绣、织麻、结网等劳作地方或“姿娘仔间”(俗称“闲间”,是未出嫁女子的集体宿舍),自唱自娱。有时也派些钱,雇请能唱歌册的人来唱。有艰难度日而又会识字的中年妇女,往往以此为谋生手段,穿村过巷。有的是专为人家婚礼唱赞歌(俗称做四句)的青娘或媒人。有些是唱歌的能手,不单能唱,也能创作。潮安县的陈昌婶就是其中一个遐迩闻名的潮州歌册诵唱能手。

四、潮州歌册诵唱是在以“姿娘仔间”为主的女性活动场所

潮州歌册诵唱的地点较随意,主要是在女性较为集中的地方。劳作时诵唱的,多在田间、盐埕;农闲时诵唱的,多在绣花的天井、织渔网的沙滩边、纳凉的榕树下;雨天或晚上休息前诵唱的,多集中在“姿娘仔间”……“姿娘仔间”为潮州歌册诵唱较为普遍、最集中的地点。“姿娘仔间”的产生与存在,是因为旧时潮汕,人多地少,一些孩子多的家庭十分拥挤,女孩子无地方睡,而有的家庭则有些空房。于是,一些同龄、共趣、要好的女子便十分自然地聚集到空闲的房子里过夜,犹如现代社会的女生集体宿舍。她们少的有二、三人,多则近六、七人,往往在农闲或晚上聚集在一起,或闲聊,或诵唱潮州歌册。

旧时潮汕乡村民间常常有这样的情景:每当夕阳西下,晚饭后,表姐家的“闲间”或外婆家的天井就挤满了人,这些人都是邻居姐妹、大姆大婶、婆媳妯娌,有的把绣花规、刷纸架也搬来,边听唱,边干活,好不热闹。听到公子落难得救就宽心舒气;听到情郎与小姐相会就眉飞色舞;听到伤心处,一个个眼泪汪汪,低低哭诉之声可闻;听到奸贼恶计害人,一个个咬牙切齿,“短命无好死”之声四起;听到大团圆了,或恶人伏法了,大家喜上眉梢,尽兴而散。一遇首本全连故事,妇女们几乎无一遗漏,每晚必到,就像观看电视连续剧一般,生怕跟不上。至今时隔几十年,有些老阿姆还能随口背唱出几段来,对其中人物之间关系及情节,更是一清二楚。

五、潮州歌册以多元化的爱情婚姻为主题

婚姻是家庭建立的前提,是人生大事,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在封建礼教压抑下,传统社会的女性毫无爱情可言。然而,一些女性大胆地向封建礼教抗争,民间文学多反映女性这种爱情婚姻追求。潮州歌册也大部分以婚姻爱情为主题,“当中有的不是单纯写爱情纠葛,而是以爱情为线索或起因,贯穿在错综复杂的宫廷矛盾、忠奸较量、惩恶扬善、争权夺利、平番御寇等等一系列的斗争中”。(吴奎信《潮汕歌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即使一些非婚姻爱情主题的潮州歌册,也穿插了很多爱情的内容。

1、抨击封建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潮州歌册以反对封建包办婚姻为主题而较为典型的有《陈三五娘》《苏六娘》《海门案》等。

歌册《陈三五娘》写潮州富户黄九郎之女五娘,元宵节偕婢女益春、邻妇李姐上街观赏花灯,遇泉州人陈伯卿,互生爱慕。武举林玳也于赏灯时见五娘,慕其美,托李姐为媒,向五娘之父九郎提亲,九郎许婚。五娘不乐成病。一日,五娘在楼窗前见伯卿骑马路过,即将一并蒂荔枝裹于罗帕中掷下。伯卿接住,并为五娘深情所动,遂改名陈三,扮为磨镜匠至黄家磨镜;又故意打破镜子,借卖身为奴偿镜而住进黄家。林玳婚娶日近,伯卿得助于益春周旋,与五娘相见,三人遂离家出走至泉州。林玳告状,官府判九郎退聘受罚,并行文捉三人,伯卿因而获罪。后伯卿得其在广南为官之兄相助,平安回家,夫妻团圆。

歌册《苏六娘》写揭阳吕浦乡少女苏六娘寄居潮阳西胪外婆尚家,与邻家书生郭继春相恋,经林婆设计、作引,使继春与六娘私婚。几年后,苏家将六娘许配饶平富户杨子良,将六娘召回。继春思念六娘成重病。六娘割股作药,继春病好转。杨家迎娶在即,六娘命婢女桃花送信,继春桃花私会随六娘。两人有所误会,六娘神乱气绝,继春闻讯自缢身亡。阎王怜其情真意笃,让他们复生回阳。杨家上门逼亲,官府判赔款了事,六娘终配继春。

《陈三五娘》等歌册反映明代妇女婚姻观念的变化,她们追求的不是家财与权势,而是情投意合的理想郎君;她们要求婚姻自主,反抗父母包办的强迫婚姻。陈三五娘式离家出走,是当时进步的青年男女为建立美好的婚姻与家庭,勇于冲破封建婚姻制度樊篱的写照,折射出在商品经济逐步发展的社会里,市民的生活愿望和对爱情、婚姻的追求。

2、讴歌坚守爱情

潮州歌册鞭挞喜新厌旧,讴歌坚守爱情的作品为数不少,歌册《薛仁贵回寒窑》《卓文君听琴》《龙井渡头》等是其代表作。

歌册《薛仁贵回寒窑》写唐朝薛仁贵投军18年,战功彪炳,被封为平辽王,回寒窑探望妻子柳迎春,途经汾河湾,望见柳氏,欲探其贞节,乃冒充仁贵之友,故意调戏试情。柳氏大怒,急避入窑内,闭门拒绝,严词指斥。仁贵遂道实情,赔不是,夫妻相会,互倾衷情。

3、宣扬妇女守节尽孝

受封建纲常伦理的影响,潮州歌册宣扬“百善孝为先”,推行“尽孝道”,大力颂扬孝女。歌册《双退婚》《孟日红》《忠义节》等是属。

歌册《双退婚》写工部尚书崔恒与知府全斌指腹为婚,后全斌死于府任,其妻携幼女全冰回乡,家道从此中落。崔恒借故向全斌妻提出退婚,恰好翰林之子茹天凤落难为全氏的家人搭救,全斌妻见其一表人才,拟招为婿,全冰决心不从,认为婚约已订,不能丧失贞节,改嫁他人,于是离家出走,跳河自杀。

歌册《孟日红》写孟日红丈夫上京赴试久无音讯,婆婆杨氏年迈体衰,患病之后想吃肉汤,日红由于家贫如洗,只好割股满足婆婆要求。杨氏喝了肉汤,要求再喝,日红割股时已经昏倒过,再也无法在身上割肉了。杨氏误解她,责骂她,动手打她,直至看到她鲜血淋漓的股肉,明白了真相才作罢。其实这是摧残自己的“愚孝”。

歌册《忠义节》描述员外李贵之子李廷枝与举人林充的女儿林淑贞,少时由父母为他们订立婚约。后李贵病逝,其子上京赴试,久无音讯。林充夫妇亲往李家协助料理丧事,并叫未出嫁的女儿林淑贞到李家披麻戴孝,执孝杖,护送灵柩上山埋葬,充当儿子角色。林举人要求妻子教育儿女:“三从四德本当行,贤孝二字人传名,古道孟姜许氏女,为夫哭倒万里城……二十四孝排着伊,日红割股人知机,至今人亡名还在,记在史册传百年。”(郭马风、吴奎信《近现代潮汕民间文学》,中国戏曲出版社,2010年)

4、渲染一夫多妻的变态婚姻

潮州歌册一方面宣扬妇女要坚守贞节,烈女不嫁二夫,另一方面却大力渲染一夫多妻的“美满姻缘”。潮州歌册有好几部是写一夫多妻的,较为典型的有《五美缘》(一夫五妻)《五凤朝阳》(一夫五妻)《圣母破六奇阵》(一夫五妻)《李春风》(一夫四妻)等。

歌册《圣母破六奇阵》写宋朝丞相李仁和为独生女李珍玉彩楼招婿,总兵之子张廷芳被选中。但奸臣国丈之子秦江倚仗权势,妄图夺走廷芳绣球,被廷芳误踢一脚毙命。廷芳出逃,其家人皆被诛杀。丞相降三级,辞官归里病死途中。李珍玉遇难为御史陈文光搭救后认为女儿。廷芳逃至山东刘侍郎花园正要自缢,为侍郎之女刘桂英所救,与刘桂英私婚后继续潜逃。桂英因怀孕而扮男装流落他乡,以卖诗文度日。白员外把刘桂英请回家,强要桂英与其女白如玉成婚。桂英推脱不得,在得到白如玉谅解之后,约定两人嫁张廷芳。张廷芳化名上京赴试,途中为山寨主之妹施映雪所擒,被迫与施映雪结婚。廷芳后来考中武状元,随驾征金番。金番女将玉兰慕廷芳威武英俊,要求与他结为夫妻,助宋破金。廷芳接纳,终于平了金番。廷芳的五个妻子都被皇帝封赐为夫人,她们相亲相爱,互相体贴关怀,胜似同胞姐妹。

其他写一夫多妻的歌册,虽然情节各异,但巧合、奇遇的情景大致相类似。歌册渲染一夫多妻的腐朽婚姻观念,扭曲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市民心态,应予批判。

六、潮州歌册歌颂妇女英雄

英雄崇拜是一种世界性的普遍文化现象。在男尊女卑的中国传统社会里,梁红玉、穆桂英等女英雄毕竟是少数,潮汕地区的妇女英雄则几乎只有陈壁娘一人。但是,妇女界需要英雄,需要英雄崇拜,满足这一心理需求,潮州歌册也创作了一些歌颂妇女英雄的作品。如《十二寡妇征西》《刘明珠》等。

歌册《十二寡妇征西》赞颂丈夫都为国捐躯的十二名寡妇,在西辽侵宋、三关兵将被困和国家兵弱将缺的紧急关头,为国分忧,同仇敌忾向疆场,破了番将各种魔法,斩杀西辽借用夷敌的十员猛将,降服了番邦,保卫了国家,显示中国古代妇女英雄公而忘私,一片赤诚报效国家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

在歌册《刘明珠》中,叙述一名11岁女孩子在琉球国计划进兵中原,以“穿珠衫”投石探路,送一盒不见穿孔的珍珠,限五天内穿成珠衫,穿不成即出兵。刘明珠揭榜应召,三更穿珠,五更成衫,令琉球国为之震惊,不敢入侵中原,并与明嘉靖王朝交好。

七、潮州歌册抨击世态炎凉、枭情绝义的恶妇

贤惠、顾家,是传统社会推崇的女性品格,为此,人们通过民间文学等载体,正面推崇,又通过一些为世唾骂、谴责的恶妇作为反面教材,告诫世间女性,与人为善,为人厚爱,切勿世态炎凉,切莫枭情绝义。此类题材的潮州歌册有《金花牧羊》《双如意》等。

歌册《金花牧羊》讲金甲村有个金员外,其女金花及笄之年,由父母托媒,聘与所城刘监吏之子刘永。谁知定聘不久,金员外和刘监吏相继病故,刘家家境也随之衰落。金花的嫂嫂金章婆重财轻义,唆使金花改嫁所城钟员外为妾,金花决意不从。科期将至时,金花伴送刘永上京,行至福建龙溪堤岸,遇到强盗,夫妻拆散。金花为避遭侮辱,投下江中,被渔翁救起,且回娘家。金章婆对金花百般虐待,每日要她放牧一百只羊,砍一担柴,纺四两纱。每逢除夕和冬至,金章婆不让金花在家过夜,金花宿于南山顶土地庙。

刘永自龙溪遇盗后,行乞上京,却误了科期,幸被一朝官收为义子。三年后,刘永考中进士,从京都动身回乡,在南山与金花相会。刘永深感金花坚贞,决定乔装乞丐前去试探金花的嫂嫂。果然,金章婆对刘永恶声恶语,并命家仆将他赶出家门。刘永随后更换衣服带金花返回金家,金章婆这回吓得面如土色,连连求饶。好心的金花见状,代为求情,刘永乃赦免了恶妇。此后,金花随夫赴任。

歌册《双如意》说的是有员外张成美,因原配曾氏不育而娶偏房金氏,金氏生一男一女,员外把雌雄一对玉如意分给子女。心胸毒恶的曾氏对此十分妒忌,趁金氏之子张玉龙上京赴试之机与其弟曾怀茂毒死员外,然后枷祸金氏,并买通县官拘捕金氏,将她屈打成招,还派爪牙暗杀金氏之女玉风,并修书挑唆哥哥、奸相曾怀义在京都害死张玉龙。后张玉龙平寇立功,玉风被尚书收为女儿,后进宫选为皇后,曾氏罪行披露出来,姐弟碎尸,县官斩首,奸相削职为民。

八、潮州歌册渲染“婢为娘死”的“义举”

婢女是旧时供有钱人家役使的女孩子。有的婢女与小姐关系要好,相依为命,往往为小姐排忧解难,甚至以命相送。潮州歌册有部分作品渲染“婢为娘死”的“义举”,塑造了不少“义婢”“义仆”。

歌册《香罗帕》叙述奸臣张让之子张士良逛荡庵堂,恰逢鲍相爷之女鲍如兰也上庵堂烧香。张让曾为儿向鲍相爷求婚,遭到拒绝。此次庵堂巧遇,张士良见如兰貌胜天仙,顿生淫心,威迫如兰立即在庵堂与他“合婚”。如兰的婢女秋月为回报主娘平日厚待之恩,化装成如兰模样,持刀毁容自尽,暂时瞒过了张士良,使如兰得以乘夜脱逃。

九、潮州歌册造就了女子贤淑温柔的品性

有的潮州歌册宣扬愚孝、守节等落后愚昧观念。虽然潮州歌册有不少糟粕,然而总体而言,作为一种女子文化,潮州歌册既有“戏笔造歌劝善良”,又有“悲欢离合的鉴赏”、“扬善征恶的箴言”,(许继发《潮州歌册:民间文学奇葩》,2009年5月13日《潮州日报》)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其正面教化功能非常明显。

首先,潮州歌册成为潮汕女子接受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传统社会的潮汕妇女,能上学堂的很少,尤其是农村女孩子,她们无机会读书识字,却从听歌册中获取知识,增长见识,特别是刘备、关羽、薛仁贵、杨令公、包公等历史人物的故事与知识,基本上都是来自脍炙人口的潮州歌册。

其次,潮州歌册为潮汕女子提供了文化生活。传统的潮汕社会,人多地少,生产水平低,民众生活贫困,人们为生计而奔波,而艰辛劳作。地位低微的女子,不仅无机会念书识字,也很少有文化生活可供享受。潮州歌册乃成为女子少有的文化生活之一。

潮汕妇女喜爱听唱歌册,也十分珍视和爱护歌本。她们往往把家中收藏两三部歌册视为有文化教养,并引以为荣。有的地方女子出嫁,要随带几部歌册;有的家庭女儿要出嫁,则把歌册作为一项嫁妆。这既是一种新风尚,也用来表明出嫁的女儿是有文化素养的。

再次,潮州歌册有效地实现了对女子的道德教化,造就了潮汕女子贤淑温柔的品性。作为一种女子文化,潮州歌册的内容主线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寄托了人民的善良愿望与美好追求。辛亥革命之后,潮州歌册的内容,注入了不少反封建、号召男女平等、提高妇女地位的新内容。

在经常聆听与颂唱潮州歌册过程中,潮汕女子开阔了眼界,开启了心灵,潜移默化地感染了传统的道德规范,感悟了人生的真谛,增长了判别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生成为人处世的良好准则,提升了自身的品性和情操。几百年来对潮州妇女的精神熏陶、普及文化教育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要娶就得娶潮汕姿娘,要嫁就得嫁上海男人”,这一社会流行口头禅,道出了潮州歌册对造就潮汕女子贤淑温柔品性的重要作用。

总之,潮州歌册是潮汕历史上特有的女子文化,是“潮汕妇女道德理念、行为规范和文化学习的教科书,也是广大妇女的精神家园”。(林伦伦、吴勤生《潮汕文化大观》,花城出版社,2001年)如今,随着社会的高度开放,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冲击,人们文化消费品的多样化与消费选择空间的扩大,潮州歌册基本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人们的记忆。这是非常自然、非常必然而又非常合理的。然而,面对当下社会道德的滑坡,我们不能不承认当代道德教育的缺失。重新启用潮州歌册来加强青少年的教育是不可取的,不合时宜的,但是,我们是否应该从潮州歌册这一潮汕特有的女子文化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呢?

责任编辑:马新

(原标题:潮州歌册:潮汕历史上独有的女子文化)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