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现之旅 文化

八咏楼免费开放的背后 千古风流还看今朝

2019-08-25 03:24

摘要:自8月6日起,位于古子城的八咏楼免费开放。至此,金华市区内所有文物保护建筑均已实现免费对外开放。它们散落在以古子城为中心的婺州大地上,在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现代生活里,浸润着千年历史的气息,静静守候着时代的变迁,见证古城文明的发展。 “文保

八咏楼免费开放的背后 千古风流还看今朝

  自8月6日起,位于古子城的八咏楼免费开放。至此,金华市区内所有文物保护建筑均已实现免费对外开放。它们散落在以古子城为中心的婺州大地上,在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现代生活里,浸润着千年历史的气息,静静守候着时代的变迁,见证古城文明的发展。

  “文保建筑兼具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免费向公众开放有利于展现人文景区的公共价值,助推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据市博物馆馆长徐卫介绍,以免费开放为契机,我市将逐步揭开历史遗珠的面纱,探寻建筑遗迹背后的文化。

  八咏名楼诉古今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说起八咏楼,这一李清照的名句可谓尽人皆知。“再深入一些,清楚八咏楼是南朝时期沈约主持建造的游客就为数不多了。”八咏楼讲解员说,免费开放很快便激发了市民的游览兴趣,日接待人数持续增长。关于八咏楼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却鲜为人知。

  “1500多年前,八咏楼建在当时金华地势最开阔的制高点上。古时,保护好八咏楼象征着保一方水土平安。”市博物馆馆长徐卫认为,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八咏楼既是“风水楼”,更是集结了140余位文人墨客登临吟诵的历史文化名楼。

  据康熙《金华府志》记载:“八咏楼在府学西,齐隆昌太守沈约建。”沈约时任金华太守,原将楼取名为“玄畅楼”,不仅写有《登玄畅楼》一诗,还续写八首长诗,八咏此楼。仅从诗文标题看就能领略沈约在登楼远眺凝思时的壮阔胸怀和细腻情感:登楼望秋月、会圃临春风、岁暮悯衰草、霜来悲落桐、夕行闻夜鹤、晨征听晓鸿、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东。

  长歌八阙,使得八咏楼声名远播,吸引众多文人墨客纷纷登楼赋诗,成为雅事。李白、孟浩然、刘禹锡等都曾慕名而来,留下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唐代文人更是崇敬沈约的才华,将玄畅楼称呼为八咏楼,流传至今。一座楼带动了金华古城诗词文化的繁荣,也奠定了八咏楼的人文景观地位。

  滚滚历史长河中,八咏楼亲历风雨变革,亦“能文能武”。由于在当时地处独特地理位置,楼前城门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朝的戚继光,清代太平天国运动的侍王李世贤,都曾登楼操演军队。还有金华百姓熟知的明代抗清将领朱大典在八咏楼上誓死保卫家园。1939年,周恩来曾在八咏楼下的八咏滩头召开群众大会,慷慨激昂地宣传团队抗战方针。

  “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八咏楼并不是一座孤立的文化遗存。”徐卫表示,在八咏楼周围,休文井、蓉峰书院、桐树门等遗迹古风也颇具历史意义,与八咏楼相辅相成,形成独特丰厚的地理文化景观。

  回望历史,八咏楼流芳诗词歌赋,承载名家逸事,写满悠然篇章。怀揣着这份厚重,继而再登楼观景,便另有一番韵味。集亭台楼阁为一体,八咏楼共有四进,登上阁楼凭栏远眺,可见婺江水清澈,古城展新颜,层层绿意尽收眼底。

  楼中碑刻见真章

  登楼鉴史观景之外,八咏楼中已收藏解读的11块碑刻是历史文化承载的一大亮点。碑刻是古人融建筑、文学、书法于一体的艺术创作,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地方文化的珍贵史料。

  据工作人员介绍,在岁月的流逝中,古碑上撰刻的文字已很不清楚,因而这些碑文很容易被游客忽视。近期,工作人员对碑文进行再次严谨全面的解读,并对碑廊中的7块碑进行了全文拓制。

  从诗词碑到记事碑,无不充盈着古时候金华人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在讲解员的讲解下,细读碑文,发现其中不乏“金句”,“小邹鲁”严谨的治学态度呼之欲出。

  《创建长山书院碑记》于2010年在新华街永盛广场施工时发现,该地为长山书院旧址,讲述金华知府曹砺成在城西创建书院以及将书院取名“长山”的原因。当时金华文风兴盛,百姓崇尚读书学礼,人才辈出。碑文记载,元、明两代,真正的学问在金华。

  金华人对于做学问的要求高到什么程度?在《丽正书院收支征信碑记》中可见一斑。该碑于上世纪80年代在将军路188创意园,即清代丽正书院旧址上发现,主要讲述丽正书院的收入支出和院校院规。书院章程严格,碑文中写道,住院生应学习董仲舒为学习三年不去花园玩的精神。学生应竭尽全力致于学业,每月没有假期,学院每天派人督察,少住一天的就扣掉一天的盐米钱,这些钱分给住院多的同学以示奖罚分明。此外,在《重建吕成公祠碑记》中,记载的是1902年,金华知府继良集资修建金华学派代表人物吕成公祠的事件,借此希望把金华的学问发扬光大。

  距今近600年历史的《金华县重修宣圣庙学记》则主要讲述孔子庙失火、建筑损毁情况,以及众人火灭之后共同商讨重修圣庙之事。

  《满庭芳》和《双调·水仙子》这两块诗词碑是上世纪60年代在市中心医院附近,即清代七宝寺遗址中发现的。苏轼的《满庭芳》全词以议论为主,夹以抒情,用语率真自然,风格奔放舒卷。《双调·水仙子》则反映出一种恬然自适、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此外,《皇清赐谥烈愍明督师太子少保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未孩朱公之遗像》则为朱大典抗清兵壮烈成仁的忠烈碑。

  嵌在亭楼墙面上的四块古碑则分别记录八咏楼重建时捐赠人的姓名、光绪年间知府继良主持重修八咏楼、乡绅土豪用田租养楼之事以及清代重修八咏楼的历史,一代代人对于八咏楼的重视印刻其中。

  多块古碑清晰记载历史沿革,是为文化珍宝。市博物馆目前正在组织以参观博物馆、重走老街、登八咏楼、体验拓片的研学活动,串起古城文化的整体脉络,继而通过讲解拓片技巧和现场制作碑文拓片来提升孩子们对于古碑的认知,发扬碑文中的治学精神。

  名楼古迹展新风

  “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芙蓉峰前旧时月,夜夜长照溪上流”,八咏楼、清风楼、明月楼并称为“金华三大名楼”,拥有独特的建筑特色和人文底蕴。

  位于婺城区明月路西侧的明月楼创建于宋宣和四年(1122),曾历经一次搬迁,三次重建,1982年被列入金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月楼古时位于观景佳地,曾吸引历代名人登临题咏。石柱上留有清代书法家吴廷康的纂体手写石刻题记,古朴典雅。

#p#分页标题#e#

  清风楼原位于婺城区旌孝街门东城上,现复建在黄宾虹公园内。原市文保所所长、文博研究员蒋金治在八婺名楼的研究中提到,木结构的清风楼建筑高大,雕刻精美,雄奇秀丽,以清风徐来襟度爽、令人心旷超世之意出名。

  日前,除八咏楼之外,天宁寺、明月楼、李友邦将军办公处、邵飘萍旧居等开放场馆均移交至市博物馆统一管理运营。

  婺江之畔,始建于北宋时期的天宁寺在198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业内人士看来,对研究江南从宋代到明代这一过渡时期建筑结构的演变,具有极为珍贵的价值。

  李友邦将军办公处位于古子城酒坊巷103号,和台湾义勇队旧址一并是台湾人在大陆进行抗日活动保存最完整的建筑。李友邦是台湾义勇队队长、著名台湾抗日将领。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友邦抱着“欲救台湾,必先救祖国”的思想,于1939年在金华组建“台湾义勇队”和“台湾少年团”,开展对敌政治、医疗救助、生产报国和巡回宣传等工作。

  “飘萍一支笔,抵过十万军”,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家园,一代报人邵飘萍生活的旧居位于古子城内浮桥街89号。旧居建于民国初期,砖木结构,白墙黑瓦,完整保存了当时民居原貌。

  千百年来,这些依然屹立于八婺大地上的建筑和名楼见证历史变迁、文化更迭。“作为全国级历史文化名城,金华文保点不少,但是一直以来受关注度并不高。”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当下公众对于文博景点的要求正在发生变化,从单纯的观看正逐步提升为需要增强认同感和互动性。作为金华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窗口,应本着更开放的思路进行运营,以满足观众从“走近”到“走进”再到“走尽”的文化需求,使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爱国主义的精神薪火相传。

  “免费开放只是八咏楼服务提升的第一步,接下去丰富文化服务的基础性和提升性工作任重道远。”徐卫表示,博物馆将本着在文化传承中的“中枢”作用,对五个场馆从古建修缮、展陈提升、内涵挖掘、活动策划等方面进行提档升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保护、开发好文保点。同时欢迎更多有识之士参与金华文博景点的解读、建设和宣传,使之在新时代成为不忘初心的精神动力,以文博力量助推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