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现之旅 文化

明刻本《弘治十二年会试录》——先贤王阳明科举考试唯一实物

2019-08-06 13:27

摘要:①《弘治十二年会试录》 “作为天一阁馆藏古籍的核心代表之一,明刻本《弘治十二年会试录》记载了先贤王阳明在1499年参加会试的情况,他经世济民的理想就此直挂云帆。这部书是现在已知的王阳明参加科举考试的唯一实物,是他光明俊伟一生的起点。”天一阁博

明刻本《弘治十二年会试录》——先贤王阳明科举考试唯一实物

①《弘治十二年会试录》 

     “作为天一阁馆藏古籍的核心代表之一,明刻本《弘治十二年会试录》记载了先贤王阳明在1499年参加会试的情况,他经世济民的理想就此直挂云帆。这部书是现在已知的王阳明参加科举考试的唯一实物,是他光明俊伟一生的起点。”天一阁博物馆馆长庄立臻在卷帙浩繁的藏品中,将《弘治十二年会试录》作为“一馆一藏”向市民特别推介。   

    至今已有450多年历史的天一阁,是中国藏书文化和藏书精神的代表,也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藏书文化专题博物馆,目前藏有古籍16万册。在这些古籍中,最有价值的是天一阁原藏明代文献,包括方志、科举录、文集、政书等。   

    天一阁藏370种明代科举录,绝大部分为孤本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对于国家统一、社会发展、教育促进、文化繁荣、民族融合乃至中华文明向世界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庄立臻认为,科举在中国影响至深,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讲的就是科举制度。自隋朝开始萌芽的科举制度绵延了1300年之久,然而留下的科举文献却很少。”科举录是记载科举制度实证性的文献,明以前各代已属寥寥,仅剩3种。清代虽然开科多,但所存科举文献也不及明代的五分之一。   

    天一阁主人范钦官至明朝兵部右侍郎,与以前绝大多数藏书家不同,他具备立足当代、放眼后世的远见卓识,并不一味醉心于珍本秘籍的收集,而钟情于当代的文献资料。如果没有范钦在四处宦游时的悉心收藏,明代科举录也将湮没无闻。著名文献学家赵万里曾说:“天一阁之所以伟大,就在能保存朱明一代的直接史部。”   

    庄立臻说,天一阁现藏有370种明代科举录,绝大部分为孤本,包括登科录、会试录、乡试录、武举录等,是研究明史最直接、最原始的资料。《弘治十二年会试录》正是这样一部记录公元1499年会试情况的档案资料。   

    弘治十二年会试3500名取300名,录取率非常低   

    会试,是明清科举制度的组成部分。明代读书人从秀才考到状元,要经过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全国的举人云集京城,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   

    会试又叫“春闱”或“礼闱”,考中的叫贡士。庄立臻介绍,贡士录取率非常低。弘治十二年这一科,当时参加会试的全国考生有3500名,最后只录取了300名。一个月以后,皇帝在奉天殿亲自对这300名贡士进行考试,目的是给他们重新排名次,这就是殿试。参加过殿试的,不管什么名次都叫进士,第一名就是状元。   

    如此看来,会试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一环。会试结束后,由礼部颁布会试录。会试录内容很多,以《弘治十二年会试录》为例,除了前后序文外,第一,记载了考试方案与工作人员名单,如知贡举,是本次会试的主持者;考试官、同考试官,即改卷者;弥封官,是为了防止考生姓名外泄造成舞弊,给试卷糊名的……这些工作人员都是朝廷大员,他们有幸成为国家抡才大典的参与者。第二,记载了三场考试的题目。第三,中试举人的名次、籍贯、专业,这是会试录最重要的资料。最后,选录几篇优秀文章,加上考试官的评语,让天下学子观摩效仿。  

    王阳明光明俊伟的一生,从1499年开启  

    庄立臻说,《弘治十二年会试录》不仅记载了这一年的科举盛况,还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王阳明参加会试的情况。   

    王阳明少年早慧,21岁中了浙江乡试,才名一时无两。然而,第二年的会试却落榜了。父辈朋友劝慰道:“此次落榜不足道,三年之后必然像你父亲一样高中状元。”可惜第二次会试还是名落孙山。   

    到了弘治十二年,王阳明28岁,通过几年不懈的努力,他对这一科考试志在必得。当年,主考官是大学问家李东阳与程敏政。李东阳是文学史上茶陵诗派的代表人物,时任内阁大学士;程敏政是礼部侍郎、翰林院学士,两人都是文章道德名满天下者。   

    这一科人才特别多,除了王阳明外,还有慈溪才子姚汀(后会试第四名,殿试二甲二十九名),广东才子伦文叙(后会试、殿试均为第一),更有万众瞩目的唐伯虎,当年士子中最耀眼的一位,应天府乡试第一名,人称唐解元。   

    在与众多才子的同台竞技中,王阳明最终高中会试第二名,这个名次超过了他的状元父亲王华,王华是成化十七年会试第三十三名。那一年,唐伯虎因为徐经(地理家徐霞客的高祖)卷入科考舞弊案,此事虽未证实,但是两人会试成绩作废,举人功名被革。   

    庄立臻说,《弘治十二年会试录》记载了这次中试的考生名单,排在第二的是王阳明——在国子监读书的浙江余姚县人,专业是“礼记”。“古代科举考试,四书人人要考,《诗》《书》《礼》《易》《春秋》之五经,只需要考其中的一经。”   

    庄立臻认为,《弘治十二年会试录》的文献价值远不止于此,它辑选了这一科多篇优秀作文,我们今天有幸能读到王阳明的两篇考试文章,一篇是关于《礼记》的,一篇是关于“论”的。   

    关于《礼记》的题目很长: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考生要根据这段意思阐述演绎。考官为王阳明的文章写下的评语不吝赞美之词。刘春说,是卷说理措辞精深典雅,而其气充然,岂拘拘摹仿之士哉!程敏政说,若词理溢出,类此篇者鲜矣。李东阳说,畅达无疵,《乐记》义仅得此耳。   

#p#分页标题#e#

    第二场考试中的“论”,题目是“君子中立而不倚”,出自《中庸》,测试考生的论述水平以及对经典的领悟能力。林廷玉、刘春、李东阳对王阳明的文章赞不绝口:“此篇议论滔滔,自胸中流出,若不经意焉者。”“历论中立不倚之旨,节节俱有源委,而抑扬曲折,无不在题中,盖深于性理之学者。”“此篇见理真切,措辞条畅,亦何尝无开合起伏于其间,而终不出乎绳准之外。为论学者可以观矣。”   

    庄立臻说:“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先哲深刻的思想,丰厚的学养,以及汪洋恣肆的文风。如果没有《弘治十二年会试录》,这两篇文章湮没无闻,我们也难以欣赏思想大家的考场作文。”   

    王阳明,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被称为历史上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他的思想滋养了整个东亚文化圈,宁波城市精神“诚信、务实、开放、创新”就植根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中。《弘治十二年会试录》这部天壤间的孤本,是那一年那场会试留下的唯一实物,记载了他光明俊伟一生的起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