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现之旅 文化

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 “东阳实践”亮点多

2019-06-11 12:38

摘要: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为“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 东阳文物古建众多,现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3处、省级文保单位14处、市级文保单位140处、文物保护点314处,中国传统村落8个、省级传统村落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

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 “东阳实践”亮点多

  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为“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

  东阳文物古建众多,现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3处、省级文保单位14处、市级文保单位140处、文物保护点314处,中国传统村落8个、省级传统村落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各1个,文物保护工作面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东阳市博物馆在注重古建、古木雕物件保护的同时,关注它们的新生,推出了一系列“东阳实践”,使得东阳文化和自然遗产“见人见物见生活”。

  保护革命文物 传承红色基因

  邵飘萍故居多处文物

  被列为东阳市文保单位

  在新闻先驱、一代报人邵飘萍的出生地——东阳市南市街道紫溪村,有一座百年小学——飘萍小学,而飘萍小学内还有一座纪念馆——邵飘萍纪念馆。

  在离邵飘萍纪念馆不远处有一座御史厅,邵飘萍便出生在御史厅的东厢房里。据了解,御史厅为邵飘萍的先祖明代监察御史邵豳(音为bīn)所建,1997年被列为东阳市级文保单位。

  1529年,邵豳回家省亲时,建了御史厅、御史街、紫荆桥、紫荆井、紫荆凉亭、紫荆庵等。紫荆凉亭与紫荆庵已不复存在,紫荆井至今保存完好,井内有18级石阶,井水清洌可鉴。

  御史厅由门楼、正厅、后堂和两侧厢房组成。正厅屋顶中间高两面低,形似乌纱帽,村民称之为“纱帽厅”。门楼前是御史街,两头向北呈弧形弯曲,如官带状。正厅里原来建有戏台,解放后拆掉改为碾米厂,现已移走。西厢房与后堂早已不在,东厢房为清末重建,即邵飘萍出生地,厢屋3间,宽12米、深8.8米,为硬山式屋顶。

  2001年,东阳市文物办联合当地政府对其进行整修,2013年对御史厅进行修缮,并计划再整修御史厅,重建西厢房等。不光是御史厅,紫溪村内共有7处东阳市文保单位,包括逸轩艺圃、邵氏宗祠、云峰寺等,与邵飘萍及其先人、亲属有着密切联系。

  逸轩艺圃与御史厅对望,共9间外加3间配屋,是民国时国画名家邵逸轩(1885—1954)的故居。邵逸轩年纪比邵飘萍大,按辈分却是邵飘萍的侄子。他是著名花鸟画家,与齐白石、张大千等交往密切,并称“京都五大国画家”。故居内挂着邵逸轩的照片,还有他的物什——用竹子编的盖菜罩子,写着“逸轩”二字。“邵逸轩是我的太公,罩子我们平常还在用。”紫溪村村民邵大好说,自己和父母、妻子、孩子一家5口,一直住在逸轩艺圃。

  云峰寺位于紫溪村西边,是一座千年古刹,始建于唐景福年间(898)。据紫溪邵氏宗谱记载,云峰寺原为教院,宋治平二年(1065)重建后改名为云峰寺。后来,村里重修景溪公祠和云峰寺时缺少资金,村民写信向邵飘萍求助。

  尽管邵飘萍小时候就离开家乡,但他不忘桑梓之情,多次捐款并为之题字、写碑文。云峰寺里有一块记载重修大殿的石碑,正是邵飘萍所写。石碑一度被当成搓衣石板,字迹模糊,但依稀可以辨认:“……闻村人有重修云峰寺之举,欣然乐助其成,盖不重宗教而重祖宗之遗泽也……紫溪邵振青捐贰百拾伍元……”邵振青就是邵飘萍。

  350余件藏品 每一件都是传承

  东阳木雕家训馆上了中央纪委网站和《人民日报》

  在东阳市,家训家规常雕于门楣、花窗之上。这些固化在不同介质的家规家训,连同百姓家的言传身教,共同成就了不同时期的家风、社风。

  东阳中国木雕博物馆中的家训馆,便是这些木雕家训的集中展示区。2016年,东阳木雕家训馆作为常驻展馆正式入驻中央纪委网站网上展馆栏目。而在当年4月4日,东阳木雕家训馆又登上了《人民日报》。

  “善为至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寡欲养身之本,慎言远害之本,节欲却病之本,清谨当官之本”……昨日,记者走进东阳中国木雕博物馆中的家训馆,看见350多块刻有家规、家训铭辞雕板陈列其间。

  东阳自古以来就有“兴学重教、勤耕苦读”的传统。曾经“明礼重学”“耕读传家”的古训、木匾或石刻高悬老宅门楣,随处可见。后来随着时间流逝,很多都消失了。几年前,中国木雕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陈荣军在为木雕馆开馆征集展品时,收集到一批刻着家训家规的老雕板,于是就试着布置了一个木雕家训馆,没想到很多人看了都说不过瘾。

  “每到周末等节假日,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陈荣军说,这给了他们启发,现在都在重提家风,重建规矩,完全可以用东阳木雕来展示,不仅可以让大家感受艺术,还能从“小家训”中领悟“大规矩”。

  于是,陈荣军踏上寻宝之路,从省内的金华、杭州,到省外的福建、广东,陈荣军寻遍各地古玩市场和收藏家,一件件刻有家规、家训的铭辞雕板,被重新搜罗出来,汇聚到了一起。

  据陈荣军介绍,家训馆是中国木雕博物馆六大展馆之一,有1400多平方米,以“修齐治平”为主题,共收集展出了350多块刻有家规、家训的铭辞雕板。

  展览分五大版块内容,第一单元“诗礼传家”,主述中国家训简史;第二单元“家成业就”,分修身有德、齐家有道、治国有方三部分展述;第三单元“风纪世家”,集中展示“东阳知名家训”;第四单元“家传户诵”,选撷传统家训故事,部分以漫画家训形式展出;第五单元“八德讲堂”,讲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体现中华文明之基因。

  这些展出的家训木刻雕板,大多来源于古祠堂和住家厅堂,以明、清时期为主,内容涉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道德训诫。既有原汁原味的古代木刻板,又有融入现代技法的新刻板。

  除了从全国各地征集而来的匾额,博物馆还专门展出了以卢宅的主人雅溪卢氏、吴宁厉氏、岘西杜氏、玉溪程氏等九大家族为代表的东阳著名家族的家训。

  留住文脉 留住乡愁

  东阳古建筑易地拆迁保护焕发“新生”

  “在这里不仅能见到大师级的木雕和竹编作品,还能看到保存如此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真是难得。”昨日,在东阳木雕小镇游玩的刘旭走进一片古建筑群,喜出望外。

  刘旭在木雕小镇见到的古建筑群位于石马溪畔,是2017年东阳市“治危拆违”工作中,从千祥镇拆迁过来,按照“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重新安置,共4幢,分别是明朝、清朝以及民国时期的建筑,现在已经成为木雕小镇一处靓丽的景点。

#p#分页标题#e#

东阳市古建筑星罗棋布,如何在“治危拆违”工作中实施有效保护?早在动员大会之前,东阳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在“治危拆违”中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并下达了“对古建筑能保尽保,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乡愁”的指示。

  因此,东阳市“治危拆违”工作启动后,东阳市文化部门起草了关于在“治危拆违”工作中做好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工作的方案,并对新发现的120余幢具有较高价值的古建筑,出具了保护治理意见。

  但是,由于部分干群保护意识不强,没有及时提出申报,也没有做好保护工作,导致许多“三普点”在这次“治危拆违”中被鉴定为危房,而没有明确挂牌保护的“三普点”不具有辨识性标志,很容易被误伤。

  “治危和文保不是剑拔弩张的关系,应该和谐共存。”东阳市博物馆馆长陈荣军说,明早期的建筑在东阳已属稀有,清晚期之前的建筑在东阳市已不多,应该尽量保留;如果建筑比较有特色,像早期的工业厂房、中西合璧的洋房、老大会堂、老宗祠等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规划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尽可能保留。

  陈荣军介绍,保护古建筑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结合村庄规划,原地保留;二是易地保护,对老宅拆卸下来的构件编号,移到其他地方拼装复建;第三就是妥善收集和保护拆下来的构件,以备后续利用。

  易地保护就是其中的一种,为贯彻“留住文脉,留住乡愁”,落实对东阳古木雕的保护。2017—2018年,东阳市博物馆、文物办在东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由东阳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出资1000万元,对古建筑构件进行征集工作,木雕小镇石马溪畔古建筑群以及歌山画水公园的部分古建筑群就是易地拆迁安置的典型。

  下一步,东阳市计划对部分历史文化建筑,通过产权置换和征收,进行产业植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引进小型宾馆、客栈、民宿、店铺、茶室、传统工艺作坊、社区服务、文化展示、参观游览、公益办公等场所,发挥功用,让古建筑“活”起来。记者 叶永永/文 吴潮宏/摄 黄露/制图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