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现之旅 文化

徐谓礼文书:从南宋“干部档案”到当代武义文化新名片

2019-06-03 20:29

摘要:深埋地下800余年,先遭盗墓者盗掘、后又几度流转,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南宋徐谓礼文书终于安全了——5月24日,该文书在浙江省武义县博物馆新馆首次展出。 武义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董三军至今还记得8年前他任武义县博物馆馆长时的一段经历——2011年

    深埋地下800余年,先遭盗墓者盗掘、后又几度流转,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南宋徐谓礼文书终于安全了——5月24日,该文书在浙江省武义县博物馆新馆首次展出。

    武义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董三军至今还记得8年前他任武义县博物馆馆长时的一段经历——2011年春节前后,他在偶然发现的一张照片里看到了据传出土于武义近郊一座古墓的文书。从显示的信息看,这卷文书记录了一个名叫徐谓礼的南宋官员的为官经历,保存十分完好。“如果这卷文书是真的,那它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物价值不可估量。”董三军又惊又疑,急忙到杭州找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宋代历史文献专家郑嘉励。在研究过照片以后,郑嘉励认为这件宋代文书是真品的可能性非常大。

    董三军立即返回武义向相关领导汇报了这一发现。2011年3月,武义警方成立专案组追查文物线索;同年12月28日,嫌疑人程增达、杨月法等先后被缉拿归案,并缴获13卷徐谓礼文书。2012年7月5日,流散在外的另4卷文书也被追回。

    据盗墓者交代,因为文书纸张完好、字迹如新,以至于一直没有人相信这是南宋旧物。2011年12月29日,也就是13卷徐谓礼文书被追缴回的第二天,浙江省文物鉴定中心的一纸鉴定书为争论画上了句号。参与鉴定的专家认定南宋徐谓礼文书为“国家一级文物”。

    据考证,徐谓礼文书是目前国内出土的最系统、最完整的宋代纸质文书,共17个长卷,各卷长度不一,总长3220厘米、宽约39.5厘米。文书分为告身、敕黄、印纸三种类型,共4万余字,其中,印纸合计80则,共12卷。文书描绘了徐谓礼一生的仕宦历程——据记载,徐谓礼1202年出生于浙江武义望族徐氏家族,从政30多年,从九品的承务郎一直做到六品的朝散大夫,历经13个官位。1254年,徐谓礼因病去世,文书随葬于距武义县城附近的龙王山麓,直到2006年被盗墓者盗出。

    值得一提的是,印纸此前只见于宋代的文献记载,徐谓礼文书中的印纸是首次见到的实物,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这是第一份出土的元代以前的纸质文书,它没有经过任何修饰和改动,完全真实。”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包伟民在看到实物后激动地说。

    专门从事宋代官员选任制度研究的河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苗书梅表示:“现存历史文献中还没有这样的东西。徐谓礼文书真实反映了南宋一个官员的为官历程,可以推动学界对宋代职官制度任用、升降、俸禄等的研究。”

    郑嘉励告诉记者,南宋迁都临安,当时的浙江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一直以来,浙江并没有发现太多重量级南宋文物。徐谓礼文书的出土不仅是宋史研究领域的大事,也是我国文献史上的大事,是迄今为止浙江发现的最重要的宋代文物。

    在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教授邓小南看来,徐谓礼文书的重要价值在于它体现了政令运行的实际状态,透露了其中的细节。以往的研究都是从文本制度出发,实际怎么操作并不清楚。“通过文书可以观察宋代官僚制度的基本情况,比如宋代对地方官员是怎样进行考核的。”邓小南说。

    2012年盗墓案被破后,徐谓礼文书一直保存在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武义老博物馆库房里。为更好地保护、展示、研究徐谓礼文书,2015年,武义县委、县政府划拨专款2亿元,用于建造博物馆新馆和南宋徐谓礼文书陈列厅。据武义博物馆馆长傅毅强介绍,新馆的南宋徐谓礼文书陈列厅专门引进了精密仪器控制温度、湿度,并采用7台专用展柜展出文书原件,原件陈列室严格控制光污染。

    今年4月,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袁家军专门就徐谓礼文书保护研究工作批示,要求制定完善保护研究具体方案,深入开展文物内涵挖掘和价值提升工作。据悉,浙江省已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着手开展徐谓礼文书研究挖掘工作。

    “武义将依托新馆平台,深入研究徐谓礼家族交游等历史,挖掘徐谓礼文书文化价值,认真开展相关学术研讨、文书纸张复原等工作,让文物说话、让国宝重光。”武义县委副书记、县长章旭升表示。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