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现之旅 文化

鹿门书院历经800年风雨,当代人有责任守护好这一文化地标

2019-02-27 16:02

摘要:如一卷古老的经卷,展开在重峦叠嶂之间,古色古香的书院,成了眼前山峰、村庄和飘荡的云雾的灵魂。独秀峰下,清溪流淌不息,似乎是书院不断流溢出的人文气息。嵊州市贵门乡贵门村贵门山上的鹿门书院,在花香、树香、书香中别有韵味,走进书院,仿佛穿越到

鹿门书院历经800年风雨,当代人有责任守护好这一文化地标

  如一卷古老的经卷,展开在重峦叠嶂之间,古色古香的书院,成了眼前山峰、村庄和飘荡的云雾的灵魂。独秀峰下,清溪流淌不息,似乎是书院不断流溢出的人文气息。嵊州市贵门乡贵门村贵门山上的鹿门书院,在花香、树香、书香中别有韵味,走进书院,仿佛穿越到南宋时光。

  书院传佳话

  文光射斗牛

  “一川晓色鹭分去,两岸烟光莺带来。径欲卜居从钓叟,绿杨缺处竹门开。”

  宋淳熙九年,朱熹来嵊赈灾,并上鹿门寻访故友吕规叔,在村口桥上与故友相逢。桥下清泉淙淙,如佩玉丁冬,朱熹触景生情,在桥旁挥毫题写“石泉漱玉”四个大字。桥西四周梅树环绕,暗香飘动,香雪如琼,他与故友在叠书岩上坐而论道,笑看梅花。朱熹情不自禁地题上“梅墅堆琼”四个大字。又与老友上芦峰,过九尖峰,行走于山中古道之上,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并深情写下“高山流水”四个大字。此外,朱熹还在鹿门书院讲学传道……

  800多年以后,人们来到鹿门书院,翻阅书院的历史,便浮现出两位鸿儒的音容笑貌,那气韵,那学识,那才情,仿佛从古老的书院中逸出。

  1174年,即宋淳熙元年,辞官来到贵门的吕规叔建起了鹿门书院。这是一座四合式二层建筑,檐廊相连,坐北朝南,上层楼房四面相向,楼上东侧是“更楼”,西侧是书院。底层是石砌的台基,中间有个小天井,南北各有拱石洞门,是入婺往来的通衢要塞。南门上书“古鹿门”,字大如斗。北门上题“贵门”两字,是朱熹的手笔。南、北两门的背面题刻有“隔尘”“归云”,这是林则徐老师、书法家赵睿荣题写的。

传说,吕规叔从东阳带来能工巧匠,就地取材,开山凿石,筑就台基,降低陡坡,为了达到“别有洞天”的效果,还造出两个拱券洞,使书院别有一番意味。此处古木参天,芳草丛生,时闻鹿鸣之声。朱熹来此后,见这里山清水秀,闻其处书声琅琅,感觉此处梅香、书香弥漫,便以为“山有贤人良足贵,鹿门应改贵门题”,他特地写下“贵门”两字赠与书院,以表达自己对吕规叔之推崇。

  800多年风雨,时光飞逝,但书院留下的人文精神和风流佳话长存。“当年鹿门书院文武兼修,全国各地慕名前来的学子不绝,在江浙形成了较大的影响,贵门一带更形成了崇尚读书的氛围。吕氏家风、家训千年传承,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贵门乡一带读书人众多,许多博士、硕士和各种优异人才脱颖而出,形成了独特的吕氏耕读学风。”贵门乡党委书记夏洪汀说。

  至今,书院仍文光射斗牛,宁静的书院在千年文气相伴之下,显得更富有灵气。

  800多年风雨

  为何能屹立不倒

  “凿山垒石一朝成,结构精庐三十楹。规叔东莱曾讲学,到今弦诵继家声。”

  800多年风吹雨打,鹿门书院仍屹立不倒,其重要原因就是书院是凿山垒石而结的精庐,是一代理学大家吕规叔所办,并且学风不绝。

  “鹿门书院的建筑除了就地取材,还是当年的东阳工匠精心而筑,他们用石块、黄砂搅拌筑成地面和屋墙,材石好,工艺好,能存放千年。工匠们用桐油、石灰搅拌后,包在木材外面,所以直到现在,当年的木头也未损坏。二层四合院,古道从中而过,巧夺天工,巧妙地化解了房屋的承重力,又别有一番韵味。这便是鹿门书院能在深山之中历经800多年保留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鹿门书院管理员过喜棠说。

  曾做过监察御史的理学大家吕规叔办起鹿门书院后,除朱熹来讲课外,许多名流也纷纷来此讲学传道。吕祖谦是吕规叔的侄子,也是宋理学浙东学派的扛鼎人物,他是朱熹与陆九渊之争的“裁判”,他也曾来到鹿门书院授课。吕规叔的儿子吕祖璟也弃官而来。吕祖璟辞官到此,当时连皇帝都写诗送行。鹿门书院可谓是名动一时。

  “鹿门书院文化浓郁,吕规叔在此办学后,由于他本人的学养和气度,能够融合多种文化,使得中原文化、闽学文化、湖湘文化和本土吴越文化,都能在这里得到传扬和释放,并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鹿门书院文化。此外,鹿门书院还开创了文武兼修的先河,这些是一个书院800多年不倒的根基。”过喜棠说。

  走在贵门村,山风阵阵,古树连天,不时能看到清澈的古井。“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吕氏乡约,让人感受到吕家之风仍在。

  “2018年6月23日,鹿门书院重开,吕家后人吕群芳、吕红蕾两位老师在此讲课,教授国学,鹿门书院重闻书声琅琅。此外,各地诗人、学者也来书院授课。贵门乡也十分注重挖掘鹿门书院的文化底蕴,讲好贵门故事,传承吕氏家风、吕氏文化。”夏洪汀说。

  田园风光怡人,瓜果飘香其间,梅兰尽吐芬芳,茶山竹林青青。书剑耕读传家,乡亲和睦友好。这便是人们心目中的美丽乡村。夏洪汀告诉记者,讲好鹿门书院的故事,是篇大文章,贵门乡将把书院与自然风光、人文遗存、民宿旅游等元素结合起来,将书院周边的碗窑遗址、茶香满坡融合在一起,传承先贤遗风,弘扬国学文化,拓展休闲运动,让鹿门书院的人文气息永存。

  守护文化地标

  打造国学基地

  “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鹿门书院历经宋、元、明、清,成为绍兴文化的一个地标性建筑,书院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绍兴文理学院教授张炎兴说,这个书院有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儒学的正脉。吕规叔与其侄子吕祖谦在浙江理学界具有很高的地位,是浙东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一代理学大师朱熹也曾在鹿门书院讲学,各方名士接踵而至,因此鹿门书院承载了中国儒学的正脉,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鹿门书院出现的时间节点也很重要。书院自唐朝开始出现,到了宋代,书院发展很快。但唐代的书院大都在大城市,宋代的书院以乡间居多,将文化传播到民间。在这个独特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化从城市延伸到乡村,并呈现出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乡村自治、乡贤回归。乡间富裕了,就需要教化,“富之”“教之”,许多书院应运而生。鹿门书院就是“富之”“教之”的代表。吕规叔是从官场上走出来的人,是一代理学大家,他隐逸民间在鹿门办学传播文化,在当时也具有示范意义。

   “人道公心似明月,我道明月不如公。明月照夜不照昼,公心昼夜一般同。”这是朱熹对吕规叔的推崇,也是朱熹对吕规叔心地光明、办学传道的点赞。

#p#分页标题#e#

  张炎兴认为,宋明以来,绍兴书院很多,但目前留存下来的也就是鹿门书院,它已成为绍兴书院文化的象征,当代人有责任守护好这一文化地标。现在百姓富了,如何让精神也富裕起来?绍兴可以以鹿门书院为典型,将其作为弘扬国学的试点,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讲国学,做深做好书院文化,传承好书院精神。昔年书院探索出乡村治理的好方式,现在仍然值得借鉴。

  “绍兴古代的许多书院,如稽山书院、蕺山书院等,它们都是文化的符号,绍兴要尽可能恢复一些,让更多书院文化在绍兴大地上得到传承,特别是要挖掘好现存鹿门书院的文化沉淀,打响国学传承基地的品牌。”张炎兴说。首席记者 周能兵 文 通讯员 徐定春 摄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