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现之旅 文化

海南儋州古井:千年清泉故事长

2013-02-25 11:34

摘要:国家旅游地理2月25日讯 儋州古井。 有儋州第一泉之称的蔡家井,凿于明永乐年间。 相传冼夫人率众凿造的太婆井至今清澈甘甜。 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人类从江河溪流采水,到凿挖造井,是一个文明的跨度。儋州于汉武帝元丰元年(公元前112年)建

    国家旅游地理2月25日讯


海南儋州古井: 千年清泉故事长


儋州古井。

海南儋州古井: 千年清泉故事长


有儋州第一泉之称的“蔡家井”,凿于明永乐年间。

海南儋州古井: 千年清泉故事长


相传冼夫人率众凿造的太婆井至今清澈甘甜。

  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人类从江河溪流采水,到凿挖造井,是一个文明的跨度。儋州于汉武帝元丰元年(公元前112年)建郡至清代,前后1396年,为饮水而挖凿建造的水井为数不少,虽经沧海桑田,仍留存有上百口古井。

  百尺青梧桐,下有寒泉井;分明古镜中,照见梧桐影。儋州人从井中取出的不仅是水,还有余音绕梁的山歌,还有千丝万缕的乡情,还有流传千古的故事……

  二月,踏着千年青石板路,来到儋州中和镇宁济庙,73岁老人王建成用水桶从太婆井中,打了一桶水,饮之,清澈甘甜。“太婆”也就是冼夫人。此井为冼夫人于公元541年屯兵中和时为百姓凿造,已历经千年,仍然滋养着中和儿女。

  海南日报记者踏着儋州的古路古巷,走进古村古城,去倾听古井的诉说。

海南儋州仍存百余古井

  “九夫为井,四井为邑”,有郡就有井。《儋州志》载,公元前111年(西汉元鼎六年),伏波将军路博德部属讨平南越,进驻海南岛,翌年(元丰元年),汉武帝在海南岛上设珠崖郡和儋耳郡,儋耳郡治在西北部南滩浦(今儋州三都镇旧州村)。旧州井,就是位于当年儋耳郡治所在地,相传是由路伏波所凿造,为儋州最早的水井。

  明代《儋县志》载,旧州井,“味甘泉足,可供千数百汲饮之需”。儋州本地文化人谢有造说,1984年,他曾陪同著名考古学家司徒尚纪教授前往,当时还有一个玄武岩雕成的井围,一米见方,旁边有一面古石磨,很光滑,水很清,司徒教授说,这口两千多年的水井,不仅是儋州第一井,也是海南第一井。如今,古井已淹没于稻田之中,已找不到井围和石磨,但井身还在,平时涌出的泉水可以灌溉四五十亩良田。

  自旧州井以降,儋州有多少口古井?民国《儋县志》收录了清代进士王云清作《儋耳赋》,言“其井泉则那细德义、杨士梅家;石泉水井,白马金沙;洞坡乳相,透岭罗怀;南丰南翠,荔枝松台”。这一段文,说及了儋州三泉十二井:那细泉、德义泉、水井泉、杨士井、梅家井、石泉井、白马井、金沙井、文江泉井、东坡井、透岭井、罗怀井、南丰井、南翠井、荔枝井、松台井。

  谢有造曾作过调查,并查阅《儋州志》及有关史料,发现,清朝以前修建的古井至今仍保留有102口。其中,根据儋州市博物馆调查,已经被纳入井泉文物点的有15口。

  谢有造认为,此102口古井,可以分为五种类型:一是为纪念挖井人的,有6口,如东坡井、白衣井等;二是因古代人的龙的崇拜而命名的,有10口,如龙滚井、龙穴井、高龙井等;三是以水井形态或其他特殊命名的,有30口,如中和八角井、石泉井、北岸淡井、南岸海井等;四是以宗教信仰活动命名的,有7口,如分司井、普济井等;五是以地名命名的,有49口,如旧州井、梅家井等。如今,大部分古井已被废弃,但这些古井曾经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儋州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

  儋州最为知名的莫过于东坡井了。我们驱车前往儋州中和镇坡井村,在桄榔庵西边寻找到了这口井。如今,桄榔庵已经只剩下一碑刻,但东坡井却保存完好如故,泉水清澈。

  据儋州市博物馆馆长张林彬介绍,东坡井为北宋苏东坡谪居儋州时挖建,后人称为“坡井”或“东坡井”,该井井口内径0.86米、外径1.2米、井深7米余。

  东坡井,井身由玄武岩砌筑,呈圆形,井沿用黑石凿成,井沿下内壁用方石块砌成。井周围有以梯形石块铺建而成的地板,方圆2米外有以方形石块筑建而成的环形围栏,围栏东面留有出入口,连接出入口的一条狭长的石板小路。民国《儋县志》曾记载,坡井,四时不竭,井泉清甘。东坡井至今保存完好,仍然是坡井村村民的主要水源。

  长期从事苏东坡研究的韩国强介绍,苏东坡居儋期间,深感“百井皆咸”,而百姓多饮沟渠浊水,常生病疾,为此,苏东坡在桄榔庵旁择地凿井。水井竣工当天,黎子云、王霄、符林等当地文人聚会祝贺,即兴赋诗。因东坡在此处凿得一石,状如龟,便把水井叫“龟泉”,后百姓感激东坡挖此井,改“龟泉”为“坡井”或“东坡井”,井旁的村落也因此得名为“坡井村”。

  位于中和镇宁济庙的“太婆井”,也是为了纪念挖井人而命名的。据传,梁朝大同中期(公元541年),冼夫人请命于朝,达到海南平息叛乱,其部队抵达儋州后,驻扎在高坡(今中和镇)。当时中和民众饮沟渠浊水,大多面黄肚肿,为解决百姓这一疾苦,冼夫人寻找水源,率众挖凿此井。

  儋州先辈对修建或重建古井的人极为尊重,在民国《儋县志》中记载了,和靖僧凿白衣井、苏东坡挖东坡井、清朝黄智举人凿咸井、李图魏建图魏井、民国儋县县长陈家炳重修新州龙滚井、民国市局绅周林锦、市董薛体锦、陈有聚重修红泥井等。

伏波将军与白马井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伴随着儋州古井扬名于世的,还有一个个流传于民间的故事传说。这些故事,有关于井的来源,也有关于用井人的,最有名的当属“白马井”和“钦帅井”。

  白马井,民国《儋县志》记载:“伏波将军乘白马刨沙得泉,因得井。”该井位于儋州市白马井镇马口井村委会,井呈方形,内径边长为1.35米,如今,泉水浑浊,已无人使用。

  传说,汉建武十八年,伏波将军马援部属在浪泊山上与反叛军作战,大胜,叛军余党四处逃窜,部分渡海深入儋耳郡内,企图联合黎民,再次谋反。伏波将军乘胜追击,进发琼岛。一天,伏波将军率师至儋耳郡西部储英里一带沿海,只见白沙千里,烈日暴晒,兵马饥渴难耐。为难之际,前面有几棵龙须草,当地人称“茂”,只见伏波将军的座骑大白马,长啸一声,腾空而去,用前蹄踹出一棵没膝高的龙须草,顿时清泉喷溢,长流不止,官兵痛饮清泉。

  1961年,现代诗人、考古学家郭沫若游览考察了白马井。他在《白马井港》诗序中表示,“白马蹴地得泉,因名‘白马井’”,是望文生训之说,“实则白马,即是伏波,古无轻唇音,伏读如白,波马音亦似。”郭沫若又叹言:“唯不知系路伏波(路博德)抑马伏波耳(马援)。苏东坡生于九百余年前,已难‘定于一’,今则更难定矣。”

井水当酒卖 商嫌酒无糟

  位于东坡书院内的“钦帅泉”也是一座有故事的古井。该井是元代重修载酒堂时挖建,为纪念曾短期任过兵部尚书的苏东坡而命名为“钦帅”。有碑在泉旁,为明州尊陈荣选所作,铭曰:塘或浊兮,而泉常清。可酿苏酒,可调商羹……

  传说,钦帅井建成第二天,当地一位老妇挑井水回来,发现井水全是酒味,就当作酒出卖,轰动全城。人家羡慕她,而她却说,可惜没有酒糟喂猪。于是,人们编顺口溜讽刺道:天高不为高,人心比天高,井水当酒卖,商嫌酒无糟。此后井水不再有酒味,清澈甘甜。

  这个传说的来源直到1984年才揭开。据悉,那年重修东坡书院时清理此井时,发现井底埋了三个瓷制酒罐,破二存一。可能是,当初挖井时,为纪念苏东坡(苏东坡曾在儋州发明“苏酒”),埋了三个大酒罐,后不慎被碰破,酒同泉水出,所以建成的头两天有酒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