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浦城的集市与墟期
摘要:据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记载,浦城最早建立墟市是宋绍熙初(1191—1194年),西乡街(今永兴镇驻地)的牛市,农历每月逢三、八为墟期,每年最盛的墟期是二月初八日,毗邻的广丰、建阳、松溪县及本县各地要买卖耕牛的都到西乡的牛市——龟山上交易。这天除耕牛外
国家旅游地理 福建南平6月24日讯 浦城历史悠久,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之枢纽,素来为物资集散区。随着人口的增加,住户的迁徙和交通条件的变更及经济的发展,集市也随之发生变化。
据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记载,浦城最早建立墟市是宋绍熙初(1191—1194年),西乡街(今永兴镇驻地)的牛市,农历每月逢三、八为墟期,每年最盛的墟期是二月初八日,毗邻的广丰、建阳、松溪县及本县各地要买卖耕牛的都到西乡的牛市——龟山上交易。这天除耕牛外,还有工业品、农副产品及生产生活资料等物资。墟市中心在西乡的澄湖桥上及其两端的庵前街和西乡街。墟日这天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来赶集的人,有来买卖物品的,也有来看热闹的。西乡街的群众为了迎接二月初八日的热闹墟期,从前一墟(即二月初三日)开始,请来戏班在街头戏台上演出,有的年份同时出现几个戏班,江西戏戏班(赣剧)、绍兴戏戏班(越剧)、木偶戏班,几台戏同时演出。初八日这天,还有高跷、台座、腰鼓、十番(乐队)游行,热闹非凡。
自清末到民国期间,浦城境内有13个墟市,即上源里水北街(今水北街镇驻地),农历(下同)每月逢二、七墟,曹村三、八墟,渡头一、六墟;仁风里王柏山下村(今山下乡驻地)三、八墟;人和里石陂街(今石陂镇驻地)二、七墟;象口村(今属石陂镇)每年仅一天即大年三十日为墟日;靖安里后塘村(今属石陂镇)一、六墟;总章里旧馆村(今属石陂镇)四、九墟;新兴里西乡街三、八墟,后洋村(今属永兴镇)四、九墟;通德里洋溪尾(今属古楼乡)四、九墟;禾供里濠村(今濠村乡驻地)三、八墟,蒋溪口(今属濠村乡)三、八墟(濠村、蒋溪口系1957年划入浦城)。全县全年共有865个墟日。
此外,莲塘镇山桥的水角村,在20世纪50年代前,每年春季有春笋市场。当春笋上市之际,农民将笋运至水角村,城里的笋贩于天朦朦亮即赶来等候收购。来卖笋的大多是黄柏山、郊洋、洪山、溪源、官桥等一带农民。每天上午10时左右笋市结束。随着集体化以后,春笋就地收购,水角笋市也随之消失。
石陂街的墟市,是全县四季最旺盛的墟市,每当墟日有建阳、水吉、崇安及本县城区及南乡商贩云集,购销两旺,曾有“小上海”之称,犹以石陂“小黑猪(土猪)仔”而著名,故有“石陂猪仔好卖墟墟到”之说,民间也以此比喻某件事引得许多人常来的俗语。
1933年前,公路未开,大宗农副产品皆赖水运至建瓯、南平、福州,又从福州运来工业品、水产、京果、百货等物资。南浦溪上每日来往木帆船有250多艘,竹筏160多张。沿溪的观前、水北、曹村、渡头、旧馆等地顾客甚多,这5个村自然形成墟市。如旧馆是浦城出入境的码头,物资集散地,来往旅客大多在此下榻、休息。旧馆有多家酒馆、茶馆、旅馆,故有“旧馆”之称,非墟日也很热闹。观前村是南浦溪畔最大的村,没有墟期,却日日如市,也由于其村附近有金斗山、九石渡等著名自然风光,来往旅客爱在此泊船游览。
1934年以后,江浦、建浦、龙浦三条公路开通后,水路运输大减,沿南浦溪的观前、水北、曹村、渡头、旧馆的墟市日渐衰落,闹市逐渐转向公路沿线的集镇村庄。
解放后,实行计划经济,县建立供销合作社,农村建立供销分社和分销站或代销站。供销社覆盖全县各个大的村落,农副产品实行定购、定销或统购、统销,生产、生活用品由供销社供应,市场交流物品量大为减少。1958年公社化后,市场交易的农副产品更少,有的墟市自行停止活动。1961年经济政策调整,农村墟市开始恢复,有水北、石陂、旧馆、濠村、蒋溪口、永兴(西乡街)、后洋、洋溪、山下、临江等10个墟市,还新增加古楼墟市,全县共11个墟市,全年有792个墟日。
1978年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大幅度调整农村经济政策,改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物资增加,市场广为开放,农村墟市在大市场带动下,更加繁荣。至2004年新增加墟市以农历为墟期的有:九牧逢三、八墟,官路逢四、九墟,富岭街逢四墟,圳边逢三、七墟,管厝逢四墟,枫溪逢二、七墟,银场逢五、十墟,盘亭逢一、六墟。以公历为墟期的有仙阳,逢1、6墟,忠信逢5、10墟,游村逢4、9墟,盘亭东峰逢2、7墟,全县新增加12个墟市,共有23个墟市,全年共有1548个墟日。/闽北日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