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西海固 旱塬上即将消失的村落(图文)
摘要: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山区的“西海固”是黄土丘陵区的西吉、海原、同心等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这里常年干旱,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以上。由于山大沟深、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恶劣,1972年“西海固”地区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不适
在宁夏同心县田老庄乡解放新庄村,一位村民站在自家土坯房前(2012年8月12日摄)。
国家旅游地理 宁夏固原讯 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山区的“西海固”是黄土丘陵区的西吉、海原、同心等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这里常年干旱,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以上。由于山大沟深、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恶劣,1972年“西海固”地区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
然而就在这片干旱贫瘠的土地上,人们世世代代在这里坚强地生活着。只是“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一直是西海固的基本现状,发展基础薄弱,生存条件艰苦,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长时间以来没有根本改变。目前,西海固还有超过105万扶贫对象,占宁夏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其中35万人处于极度贫困状态,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情况异常突出。2011年初,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实施35万生态移民工程,投资105亿元,利用5年时间把近35万生活在不适宜居住、不适宜发展环境里的贫困群众搬迁出来,再用5年时间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即将搬出的35万生态移民涉及宁夏9个县(区)91个乡镇、684个行政村、1655个自然村。被纳入移民范围的村民将告别世世代代居住的村落,告别这片贫瘠干旱的土地,在大山之外重新安家落户,开始新的生活。(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影报道)
在宁夏同心县田老庄乡解放新庄村,村民饲养的山羊每天只能喝一次水。每到喝水时间,大批羊争先恐后喝水,直喝到肚子撑得滚圆、走不动路为止(2012年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宁夏同心县河西镇顾家庄子农民李兰英在一处水窖取水,该村人畜饮水都依靠水窖存储(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在宁夏同心县田老庄乡解放新庄村,孩子在村里玩耍(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宁夏海原县西安镇白吉村的穆斯林群众在清真寺诵读古兰经(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宁夏同心县田老庄乡解放新庄村穆斯林群众在做礼拜之前洗小净(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在宁夏同心县田老庄乡解放新庄村,孩子在赶羊(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在宁夏海原县兴隆乡黄谷村,一名孩子在村里玩耍(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宁夏中宁县徐套乡李士西村村民在打场(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宁夏同心县河西镇顾家庄子农民崇玉花在田间收获“元元”(一种油料作物),因为干旱缺水,一亩地只能收获20多斤(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在宁夏中宁县徐套乡李士西村,农民在打场。这是该村最后一次收获庄稼,全村已基本决定移民至大山外(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在宁夏海原县兴隆乡黄谷村,村民用抹布将碗擦拭干净。因为缺水,当地村民家家惜水如金(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宁夏同心县田老庄乡解放新庄村一位村民在山坡上赶羊,准备去一处苦水井饮羊(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宁夏同心县田老庄乡解放新庄村的一个孩子在玩耍(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在宁夏中宁县徐套乡李士西村,两个孩子走在村里的小路上(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在宁夏同心县田老庄乡解放新庄村,两个孩子准备去放驴(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在宁夏同心县田老庄乡解放新庄村,村民白立博愁容满面。因为高温、干旱,他家的山羊出现了中暑的病症(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在宁夏海原县西安镇白吉村,村民在山坳间的一处水塘边饮驴(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在宁夏中宁县徐套乡李士西村,一名妇女带着孩子坐在自家倒塌的院墙边。该村已基本决定移民至大山外(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宁夏同心县河西镇顾家庄子农民崇玉花在田间收获“元元”(一种油料作物)。因为干旱缺水,一亩地只能收获20多斤(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在宁夏同心县田老庄乡解放新庄村,山羊在喝经过洗菜、洗脸、洗衣服等程序后的脏水(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这是宁夏同心县田老庄乡解放新庄村一处水窖(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