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现之旅 文化 历史社会

邮政日戳见证张家口“旱码头”繁荣史

2013-02-28 11:19

摘要:国家旅游地理2月28日讯 郭秀宝收集的一封民国年间的国际挂号信件,上面共贴了13张邮票,总面值50分。9.18事变后,张家口发往欧洲的信件只能绕道美国。该信封1932年12月2日从张家口发出,经过1个月零10天后,才辗转抵达德国,期间,共盖了13个邮戳。 一枚邮票

    国家旅游地理2月28日讯  郭秀宝收集的一封民国年间的国际挂号信件,上面共贴了13张邮票,总面值50分。“9.18事变”后,张家口发往欧洲的信件只能绕道美国。该信封1932年12月2日从张家口发出,经过1个月零10天后,才辗转抵达德国,期间,共盖了13个邮戳。


  一枚邮票,一张信封,一个邮戳,还原一份历史。27日,集邮爱好者郭秀宝向记者介绍了他所收集的张家口邮戳。一个个小小的邮戳,见证了张家口作为“旱码头”的繁荣历史。

  郭秀宝介绍说,在他所收集的邮戳中,清朝的、民国的、解放前后的都有。这些邮戳虽然款式和文字不尽相同,但基本上记录了当时的历史,尤其是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的一些邮戳,直接见证了张库商道的繁荣历史。

  郭秀宝说,就款式来说,他收集的邮戳有“木刻长方戳”(碑戳)、小圆戳、腰框戳、梳式戳四种;文字有全中文、英中文、日中文以及俄文、日文、法文的。

  郭秀宝介绍说,1903年,清政府在张家口设立邮政分局,隶属北京邮区管理,局址设在下堡的东关街。1912年民国成立,张家口邮局在延用清代邮戳的同时开始刻制新式邮戳,并出现了“腰框式日戳”、“英中文三格式日戳”和“中英文三格式日戳”。民国时期的邮戳一般使用民国纪年中文表示时间,中、后期也出现了使用公历纪年阿拉伯数字表示时间。1937年日本占领张家口,日本人统一在日本“丸一戳”的基础上将邮戳刻制为“梳式戳”。

  郭秀宝说,有意思的是,在一些英中文腰框干支邮戳中,张家口被翻译为“KALGAN”。他说,英文“KALGAN”的原意是“码头”,而“码头”只有在有水的地方出现,张家口地处内陆,不沾水的边儿,因此,“旱码头”由此得名。这也说明,坐标为张库商道的张家口,一头连着武汉、福建武夷山产茶区,一头连着乌兰巴托(今蒙古国首都)、甚至通过俄罗斯的恰克图一直向西延伸到圣彼得堡,在国际贸易史上,繁荣盛极一时。

  在郭秀宝收集的邮戳中,有一张“京张邮戳”。他说,这个邮戳,是京张铁路开通后的特制品。1905年中国开始自建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并于1909年建成通车,同年开通火车邮局,因此特制使用“京张邮戳”,这在全国的邮戳历史上也特别罕见。

  按照常规邮政线路图,张家口至欧洲,一般先经过北京,随后转道沈阳,经西伯利亚铁路到达欧洲。但郭秀宝收集的一张邮戳,邮路彻底改变:从张家口出发,经过北京、上海,穿过苏伊士运河,经过美国西雅图,最后抵达欧洲。他说,这是因为“9.18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关内和关外均切断邮路,寄往欧洲的国际邮线路线不得不由常规的邮路绕道美国。

  郭秀宝说,一张普通的信封,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贸易情况,而信封上面的邮戳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贸易的频繁,邮路即是商路,反映了张库商道的贸易往来和人际交往,时效性强,信封上亦可反映国家的政治变迁。

  张家口市文物研究所原所长陶宗冶认为,郭秀宝收集的邮戳,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值得探究:一是一个个邮戳衔接起来,较为完整地反映了中国邮政的发展史;二是通过邮戳所依附信封上的图案,再现了当年张家口特别是张库商道兴盛时的影像,是一种珍贵的历史记录。“郭秀宝的邮戳收藏属于专题收藏,结合张家口邮路发展的特殊历史,其收藏对中国邮政历史及当地历史社会、经济贸易的研究有重大的意义。”

  陶宗冶介绍说,在邮驿发展历史上,张家口有着特别的历史地位。目前国内保存最好、规模最大、最富有特色的邮驿建筑群——鸡鸣驿就在张家口的怀来县,被称为邮政考古、机要考古的一座“活化石”。

  张家口,民间俗称“东口”,是明、清内地与俄蒙贸易的重要商埠,城市素有“旱码头”之称。以张家口为原点,向西北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张库商道,直通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是“茶叶之路”的一部分;向南有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