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三雕艺术见证晋商辉煌
摘要:国家旅游地理2月27日讯 王家大院坐落在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静升村北端黄土丘上。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 王家大院的三雕艺术即砖雕、木雕、石雕,是大院整体建筑
国家旅游地理2月27日讯 王家大院坐落在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静升村北端黄土丘上。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
王家大院的三雕艺术即砖雕、木雕、石雕,是大院整体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王家大院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之一。所谓“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正是王家大院雕刻艺术的真实写照。“‘三雕艺术’代表的是一个朝代士大夫阶层的审美心理和对生活前途的期盼。”王家大院“三雕”艺术传承人王新亮说。它创造了一个很强的文化艺术氛围,达到了足不出户便置身于山水自然情趣中养性怡神。同时,这些艺术构件使间架结构更加合理,既丰富了建筑装饰的艺术性,又起到了加固、防潮、防腐蚀的作用。
大院有680多年历史
“灵石历史上四大家庭之一的静升王氏家族为太原王氏后裔。”王新亮说。其先祖早年从太原移居灵石县汾河峡谷间的沟营村(今富家滩镇属沟峪滩村),元仁宗皇庆年间,宗祖王实又从沟营村迁至静升村,至今有680多年,传27世。
“静升王氏刚开始是从事耕作兼营豆腐业的。”王新亮说。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声名渐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兴土木,营造宅第,自是常事。
王新亮说,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张家槐树附近。之后,由西向东,从低到高,逐渐扩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庞大的建筑群,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以上。
“王氏家庭从道光后逐渐衰落。”王新亮说。当时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读为本,有的不持续以商发展,有的满足于一官半职,有的安乐于锦衣玉食,不少人既无承继先业之志,亦无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为盗贼、乞丐或不惜卖儿卖女之“莠民”。王新亮说,1937年,芦沟桥事变前后,王氏家族中当时资财还比较雄厚的21世王饮让,匆匆将其在静升本土和晋南、晋中、石家庄、保定及京津一带的商号全部变卖处理,最后举家南迁。
自此,作为一方望族的王家,历经600多年的奋发与辉煌,终于销声匿迹,仅仅成为一方土地上的历史话题了。1950年土地改革后,王家大院已属于贫下中农所有。贫下中农居住期间,许多主体建筑,非但未遭破坏,且大部分还保持了原有风貌。
三雕艺术贯穿大院
来到王家大院门口,随处都可见到很多形态各异、寓意深刻的石雕艺术代表——“门墩”。
“门墩、柱头等因为在门口,所以它把主人的心愿企盼都雕刻进去了,很多门墩上包含着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王新亮说。精湛的石刻艺术将主人能想象出来的最为美好的东西都雕刻进去。王家大院的每个门墩都堪称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而从一个门墩就能够了解主人的情趣和志趣。
“古时有人认为门墩可以起到辟邪的功能。”王新亮说。所以在门墩上面,可以看见雕刻着很多辟邪的图案和与宗教有关的图案。
王家大院的“三雕”,有宏篇巨制、有精彩小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充分将中华民俗文化与儒释道思想融为一体,成为传承我国古老文明的一种载体。更因为其体现了清代 “纤细繁密”的雕刻风格,而成为“三雕”艺术中的典范。
王新亮说,王家大院的“三雕”艺术,以“石雕”最为丰富,这里的每块墙基石上都雕刻着形式不同的历史典故。“吴牛喘月”、“行俑供母”等一个个颇有教益的故事,处处反映了王家对后代教育的重视。
王家大院的“砖雕”、“木雕”艺术也颇具特色。屋脊上的砖雕望兽均为“开口兽”,和寻常商贾人家屋顶上的“闭口兽”不同。
“据说是因为王家颇多为官者,官家张口便说三道四,自然和时时处处在内心里算计金钱的商人不同。”王新亮说。
木雕技艺虽然明朝中叶才由宫殿、庙宇经改造后移入民居,但由于此时正是晋商崛起之际,因此,这一技艺很快就被热衷于在故里起房筑院、大兴土木的山西商人大量采用。到晋商鼎盛的清代,木雕艺术在晋商宅院中也越来越精。王家大院的木雕大都采用圆雕、浮雕、镂雕等多种手法,把题材各异的图案展现于挂落、窗棂、帘架、隔扇、垂花门、梁枋等部件之上。且样样雕造自如,寓意深刻。
木雕制作“修旧如旧”
由于整体院落需要修复的地方太多。从1996年开始,作为木匠出身的王新亮就带领着团队,肩负起了维护修复王家大院的重任。初步统计,如今王新亮和他的团队已经修复的面积超过整个院落的四分之一。
“我现在主要负责木雕修复这块。”王新亮说。遇到损坏比较严重的木雕时,他都会慢慢地卸下来,对照原样画出设计图案,并选用质量较高的椴木在其上面进行雕刻。
“雕刻的时候要仔细,由浅入深,一层层地慢慢刻。不能着急。”王新亮说。雕刻完成后,用砂纸慢慢打磨。尤其在棱角处时更要认真,因为一不留神容易把雕刻出来的棱角给打磨掉。
王新亮说,制作木雕时要做到“修旧如旧”。这一步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难的一步。其中有两种“土办法”,一种是把油毡纸点燃,用烟熏木雕。另一种就是把水泥、沙子、煤泥、黄土等用水加以混合搅拌,再把合成的“墨汁”刷到木雕上。“这里面有个诀窍,要想达到和原样一样的色泽度,现刷好的色泽度必须比原样的要更深些。”王新亮说。因为现刷好的水分较多,当木雕风干后,色泽度会降低。
“最后一步就是上桐油。”王新亮说。这样可以保护木雕不开裂和不变形,延长木雕的寿命。
政府牵头保护古宅大院
王家大院作为晋商建筑文化的重要古民居遗存,一直受到省、市、县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据了解,自1996年1月12日王家大院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灵石县成立了“灵石县王家大院修复指挥部”,进行全面维修。使王家大院得到了更好保护,并由当地政府投资,对王家大院进行了“修旧如旧”的维修。
“尽管如此,仍有些雕饰损坏,每当此时我们都会召集工匠们一起研究,并加以修复。”今年57岁的王新亮说如今他已选好了新的继承人——46岁的任清文。
为什么要选择任清文呢?王新亮说,2000年,他第一次碰见了正在修缮文庙的任清文。
“通过相处与细细观察,我发现他人品不错,再加上已有十余年的工艺技艺。就有了选他做继承人的意思。”王新亮说。自那以后,他就带任清文来到王家大院,加入到维护修缮大院文物的队伍中,一直做到现在。
王家大院的三雕艺术即砖雕、木雕、石雕,是大院整体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王家大院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之一。所谓“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正是王家大院雕刻艺术的真实写照。“‘三雕艺术’代表的是一个朝代士大夫阶层的审美心理和对生活前途的期盼。”王家大院“三雕”艺术传承人王新亮说。它创造了一个很强的文化艺术氛围,达到了足不出户便置身于山水自然情趣中养性怡神。同时,这些艺术构件使间架结构更加合理,既丰富了建筑装饰的艺术性,又起到了加固、防潮、防腐蚀的作用。
大院有680多年历史
“灵石历史上四大家庭之一的静升王氏家族为太原王氏后裔。”王新亮说。其先祖早年从太原移居灵石县汾河峡谷间的沟营村(今富家滩镇属沟峪滩村),元仁宗皇庆年间,宗祖王实又从沟营村迁至静升村,至今有680多年,传27世。
“静升王氏刚开始是从事耕作兼营豆腐业的。”王新亮说。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声名渐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兴土木,营造宅第,自是常事。
王新亮说,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张家槐树附近。之后,由西向东,从低到高,逐渐扩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庞大的建筑群,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以上。
“王氏家庭从道光后逐渐衰落。”王新亮说。当时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读为本,有的不持续以商发展,有的满足于一官半职,有的安乐于锦衣玉食,不少人既无承继先业之志,亦无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为盗贼、乞丐或不惜卖儿卖女之“莠民”。王新亮说,1937年,芦沟桥事变前后,王氏家族中当时资财还比较雄厚的21世王饮让,匆匆将其在静升本土和晋南、晋中、石家庄、保定及京津一带的商号全部变卖处理,最后举家南迁。
自此,作为一方望族的王家,历经600多年的奋发与辉煌,终于销声匿迹,仅仅成为一方土地上的历史话题了。1950年土地改革后,王家大院已属于贫下中农所有。贫下中农居住期间,许多主体建筑,非但未遭破坏,且大部分还保持了原有风貌。
三雕艺术贯穿大院
来到王家大院门口,随处都可见到很多形态各异、寓意深刻的石雕艺术代表——“门墩”。
“门墩、柱头等因为在门口,所以它把主人的心愿企盼都雕刻进去了,很多门墩上包含着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王新亮说。精湛的石刻艺术将主人能想象出来的最为美好的东西都雕刻进去。王家大院的每个门墩都堪称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而从一个门墩就能够了解主人的情趣和志趣。
“古时有人认为门墩可以起到辟邪的功能。”王新亮说。所以在门墩上面,可以看见雕刻着很多辟邪的图案和与宗教有关的图案。
王家大院的“三雕”,有宏篇巨制、有精彩小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充分将中华民俗文化与儒释道思想融为一体,成为传承我国古老文明的一种载体。更因为其体现了清代 “纤细繁密”的雕刻风格,而成为“三雕”艺术中的典范。
王新亮说,王家大院的“三雕”艺术,以“石雕”最为丰富,这里的每块墙基石上都雕刻着形式不同的历史典故。“吴牛喘月”、“行俑供母”等一个个颇有教益的故事,处处反映了王家对后代教育的重视。
王家大院的“砖雕”、“木雕”艺术也颇具特色。屋脊上的砖雕望兽均为“开口兽”,和寻常商贾人家屋顶上的“闭口兽”不同。
“据说是因为王家颇多为官者,官家张口便说三道四,自然和时时处处在内心里算计金钱的商人不同。”王新亮说。
木雕技艺虽然明朝中叶才由宫殿、庙宇经改造后移入民居,但由于此时正是晋商崛起之际,因此,这一技艺很快就被热衷于在故里起房筑院、大兴土木的山西商人大量采用。到晋商鼎盛的清代,木雕艺术在晋商宅院中也越来越精。王家大院的木雕大都采用圆雕、浮雕、镂雕等多种手法,把题材各异的图案展现于挂落、窗棂、帘架、隔扇、垂花门、梁枋等部件之上。且样样雕造自如,寓意深刻。
木雕制作“修旧如旧”
由于整体院落需要修复的地方太多。从1996年开始,作为木匠出身的王新亮就带领着团队,肩负起了维护修复王家大院的重任。初步统计,如今王新亮和他的团队已经修复的面积超过整个院落的四分之一。
“我现在主要负责木雕修复这块。”王新亮说。遇到损坏比较严重的木雕时,他都会慢慢地卸下来,对照原样画出设计图案,并选用质量较高的椴木在其上面进行雕刻。
“雕刻的时候要仔细,由浅入深,一层层地慢慢刻。不能着急。”王新亮说。雕刻完成后,用砂纸慢慢打磨。尤其在棱角处时更要认真,因为一不留神容易把雕刻出来的棱角给打磨掉。
王新亮说,制作木雕时要做到“修旧如旧”。这一步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难的一步。其中有两种“土办法”,一种是把油毡纸点燃,用烟熏木雕。另一种就是把水泥、沙子、煤泥、黄土等用水加以混合搅拌,再把合成的“墨汁”刷到木雕上。“这里面有个诀窍,要想达到和原样一样的色泽度,现刷好的色泽度必须比原样的要更深些。”王新亮说。因为现刷好的水分较多,当木雕风干后,色泽度会降低。
“最后一步就是上桐油。”王新亮说。这样可以保护木雕不开裂和不变形,延长木雕的寿命。
政府牵头保护古宅大院
王家大院作为晋商建筑文化的重要古民居遗存,一直受到省、市、县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据了解,自1996年1月12日王家大院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灵石县成立了“灵石县王家大院修复指挥部”,进行全面维修。使王家大院得到了更好保护,并由当地政府投资,对王家大院进行了“修旧如旧”的维修。
“尽管如此,仍有些雕饰损坏,每当此时我们都会召集工匠们一起研究,并加以修复。”今年57岁的王新亮说如今他已选好了新的继承人——46岁的任清文。
为什么要选择任清文呢?王新亮说,2000年,他第一次碰见了正在修缮文庙的任清文。
“通过相处与细细观察,我发现他人品不错,再加上已有十余年的工艺技艺。就有了选他做继承人的意思。”王新亮说。自那以后,他就带任清文来到王家大院,加入到维护修缮大院文物的队伍中,一直做到现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