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现之旅 文化 文学艺术

碎片化阅读占据多数人时间 读书如何不支离破碎?

2013-02-26 13:36

摘要:国家旅游地理2月26日讯 有评论指出,碎片化让阅读变轻的同时,也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艰难。我得实话告诉你:我已经没有办法读书了。它无关理解力和情绪,而是好像一种生理上的疾病,我甚至连一个小节都无法读完,更加让我恐惧的是,我的注意力根本无法长久

   国家旅游地理2月26日讯  有评论指出,碎片化让阅读变“轻”的同时,也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艰难。“我得实话告诉你:我已经没有办法读书了。它无关理解力和情绪,而是好像一种生理上的疾病,我甚至连一个小节都无法读完,……更加让我恐惧的是,我的注意力根本无法长久地停留在一页纸上……”日前,拥有众多拥趸的网络书评人“和菜头”在其博客发布了《碎片化生存》一文,讲述了碎片化阅读如何影响一个人的深度阅读,该博文在网友中间引起不小的波澜,转发和议论的声音层出不穷。碎片化阅读,消解思考能力,读书如何才能不支离破碎?

  碎片化阅读占据多数人阅读时间

  “和菜头”自曝,在新浪微博刷屏玩的时候,他单日最高可以刷100条;每日处理碎片信息的极限在8000条左右。对于曾经喜欢读书、如今却读不进去的微博控,“和菜头”的担忧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最近进行的一次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碎片化阅读如今已经占据了大多数人的阅读时间,以往大块投入读书的时间,如今则变成见缝插针似的浏览。而那些习惯了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的人,普遍表示要找回曾经的阅读习惯和专注力已经变得非常困难。

  网络、新媒体、微博强化了人们抵制阅读的心理。几年前有报道说,1990年,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不算教材、教辅)为5.2册。2009年这一数字为5.6册,20年间几乎没有明显增加。2012年的调查显示,中国人均纸质书年阅读量4.35本,跟欧洲、美国等国家相比还不到人家的十分之一。阅读在当下算得上奢侈。

  碎片化读物不仅畅销而且“主流”

  “对于‘非常伤感’4字有个不靠谱的发现:它可以用在随便一个陈述句后边,百玩不腻。比如:除夕夜,窗外的鞭炮响了一整晚,非常伤感;我站在风里吃了一根冰糖葫芦,非常伤感;明天天气晴转多云,非常伤感;凌晨1点了,打算再去看几页书就睡了。窗外很黑,非常伤感……”这是知名博客作者、网络段子高手“东东枪”从百万言博客及微博发言中集结出的一本小书《俗话说》中的片段。真正令人伤感的是,这本令很多读书人并不怎么笑得出来的书由新星出版社出版后一路销量飙升。

  看看图书销售排行榜,像这样把微博上的段子集结成书的不在少数,并活活衍生出一个图书品种。

  微博红人张发财写历史八卦的《一个都不正经》、网络红人“奶猪”出版的段子集《我呸》、童亮的《贫僧是去往西天拜佛求亲的》、《笨信一箩筐》等出版物有着一个显而易见的共性——文体以一段段不超过140字的文字构成,充满各种桥段和机灵,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微博文字的集合,而将微博内容变成线下图书则快得像一场“闪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随着人们阅读风气的改变,这类碎片化读物品种越来越多,甚至成了一种“主流”读物。微博体的盛行催生出大量的碎片化读物。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碎片化阅读为标志的时代,而这种阅读方式的碎片化也使得人们越来越接受“浅阅读”的方式,即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追求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相比之下,真正的阅读需要读者能够持续专注在书页上,集中全部精力,通过直面的信息进行思考。

  对此,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也有类似的观点。他曾表示,“我不认为碎片化阅读是一种阅读,究其本质它是一种浏览、一种知晓”。

  碎片化阅读使得信息很难完整

  “停下来,才发现周围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现在这世界基本上已经由信息碎片构成,完整的信息非常少见。听一个歌手60秒的歌唱决定他的去留,在iPhone屏幕上跳出来的信息提示中凭借前10个字决定是否要打开并阅读全文。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里,产业工人在流水线上10多个小时重复相同的一个动作,而我们每周7天、每天24小时面对信息碎片……在这个新世界里,时间无始无终,只有一个个瞬间。事件无头无尾,只有你面对的一条条简讯……”据悉,“和菜头”最近曾一度关闭微博,而这段留在关闭之前的文字,记载了一个曾经的书迷内心的困扰和恐慌,而这一切的背后似乎是碎片化的时代倒影。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