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现之旅 文化 传统风俗

专家称新的年俗文化正在形成

2013-02-26 11:28

摘要:国家旅游地理2月26日讯 现在对春节的认识有两个误区:一是把春节看低了春节不是简单的休息和吃喝,而是全社会的心理调试期,是建设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好时机;二是把春节功能异化了春节不仅拉动消费、具有经济功能,更要有社会心理文化的功能。 2013

    国家旅游地理2月26日讯  现在对春节的认识有两个误区:一是把春节看低了——春节不是简单的休息和吃喝,而是全社会的心理调试期,是建设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好时机;二是把春节功能异化了——春节不仅拉动消费、具有经济功能,更要有社会心理文化的功能。

  2013年春节在元宵节的鞭炮声中结束。

  这个春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过法,有的出国旅游,有的在家休闲,更多的人是费尽千辛万苦回到家乡……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人们似乎都感慨“年味”越来越淡。

  什么是“年味”?怎样看“年味”?春节还有无吸引力?春节该怎样过?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作为“中国节日志工程”的主持人,他负责围绕春节在内的2000多个节日进行调研,对中国节日的现状和历史流变等做了系统记录和梳理。

  不同的“年味”,相同的“心情”

  “对年味不足的抱怨,折射的是一种文化焦虑,是转型时期的文化纠结。”李松把对“春节”的认识放到了大的转型背景中:中国从农耕文明到了工业文明,社会基础变了、文化生态变了,节日习俗随之也在变化,传统“年味”变了是可以理解的。

  传统春节,是千百年积淀的文化遗产。在每一年新旧轮回、物质生产的间歇时间,不断播种希望、消解困惑,节日中都有对来年的祈愿和设计,有仪式、有神圣感。李松认为,传统春节是个精神安顿时间,春节的文化核心是调试人们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加强社会交流和沟通促进和谐。

  “虽然现在春节期间‘年味’似乎不够浓了,但看看元旦以后到春节放假前那段时间,却洋溢着这种传统的‘年味’,全社会处于‘过年’的心态中: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团拜会、茶话会、年会、看望困难群众、看望老干部、发放慰问品等活动……”李松认为,虽然表达时间变了、表现方式变了,但却同样是“过年”的心态,“年味”也就浓浓地萦绕在那段时间的空气中了。

  “传统过年是由家庭到社会,大年三十家庭团聚吃年夜饭,正月初三开始家族之间的社交,最后正月十五是全社会的狂欢;现在却是逆向的,从社会到家庭,先是单位团拜,春节放假后各自回到家中团聚。”李松如是总结——有没有“年味”,纠结的本质是农业文明怎样向工业文明转型,如何适应农村一元结构向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型,很多农耕时代的春节年俗已不再适应新的社会形态和生产生活,新的年俗文化正在形成。

  用新智慧营造新年俗

  那么,春节期间,家人团聚在一起,又应该有哪些年俗活动?传统的年俗,有穿新衣服、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发压岁钱、拜年、逛庙会、看演出等,大多以“吃”和“玩”贯穿其中。但在物质高度丰富的当下,人们平时的日子就比以前的过年要丰足得多,因而这些年俗对现代人已没有多大诱惑力。

  为适应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一些新的年俗在自发地形成:央视春晚,已成为全国人民年三十晚上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以前走家串户或打电话式的拜年,也由短信、微信拜年而取代;一度沉寂的庙会又像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但这些春节新年俗还远远满足不了现代人的需求,李松认为,原因在于春节的情感性与仪式感没有强化:社区放假了,以社区为单位的社区活动没有人去构建;所有公共服务设施也大都闭门休息;虽然有了庙会,恢复了一些节日的形式,但只是一个旅游消费市场,缺乏文化认同的神圣性,没有文化的内在联系,没有与每个人的情感紧密联系。

  传统春节的年俗是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调试出来的,是在时间的长河中“磨”出来的,是文化的积淀。李松表示,构建新的春节文化传统,也需要时间,要坚信现代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和智慧。节日研究的重要性也就体现出来,要找到规律,抓准文化的核心因素,顺势而为,把活跃的因素活跃起来,把松散的因子凝聚起来,以满足现代人精神文化需求。

  用新理念服务新年俗

  “真正深刻认识节日,才能过好节。”李松指出,现在对春节的认识有两个误区:一是把春节看低了——春节不是简单的休息和吃喝,而是全社会的心理调试期,是建设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好时机;二是把春节功能异化了——春节不仅拉动消费、具有经济功能,更要有社会心理文化的功能。“站在这种高度看春节,就要通过一些形式和活动来激发社会,营造好的节日气氛。”

  纵有历史变迁却没有改变13亿中国人心中的一个符号——大年三十家人要在一起,这是全民的文化认同,是全社会的文化认同。团聚,是中国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政府要服务好人类史上每年最大的“迁徙”,铁路部门全力“保春运”、高速公路免过路费,这些都是惠民的好做法……

  节日的社交能让人的心情释放,但人群聚集,又受到城市安全因素的制约,这该如何平衡?开心过节,又怎样防止铺张浪费?

  现在一些城市的烟火晚会、灯会以安全问题为由停办了。李松认为,这是因噎废食,烟花,为全城的老百姓而燃放,不能简单地归之于浪费,是与民同乐,获得市民的认同,这个社会成本政府可以评估如何承担。“‘一刀切’只能说明管理服务水平不够。节日中人们不聚集、不交流,社会不释放,这种节日的文化需求没有满足,就会外溢,就会去过‘洋节’,圣诞节就会在中国高热不下。”李松说,国外有巴西的狂欢节,西班牙的奔牛节、还有西红柿节等,也都有人群的聚集,关键看如何管理。“如何服务春节,政府从理念到管理服务方式都需要改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