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现之旅 文化 传统风俗

段莘二三事:段莘十八祭祀活动

2013-01-31 16:46

摘要:国家旅游地理网1月31日 在婺源民间传统祭祀活动中,影响较大,时间较长,内容较为丰富的,当属段莘十八。这是婺源段莘村汪氏宗族,为纪念先祖汪华而举行的。起于清代中叶,延续至民国。主要有供猪,演戏,灯会,祠祭等几项,统称祭祖大典。十里八乡皆知。解

   

    国家旅游地理网1月31日  在婺源民间传统祭祀活动中,影响较大,时间较长,内容较为丰富的,当属段莘十八。这是婺源段莘村汪氏宗族,为纪念先祖汪华而举行的。起于清代中叶,延续至民国。主要有供猪,演戏,灯会,祠祭等几项,统称“祭祖大典”。十里八乡皆知。解放后七十年代,为建水电站,段莘村悉数移民,此项活动才停止。

    段莘村是婺北最大的村庄。据族谱记载:先祖汪华,隋唐时因守土有功,曾封太子少保越国公。深得百姓厚爱,尊为汪帝。古时,各村均有汪帝庙用以拜祭。其中以段莘村的祭祀活动最为有名。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二十三,要为汪帝举行十天的祠祭。十八日是正日,故名段莘十八。从十八日开始,连续三天在祠堂内举行典礼。这项活动也到达高潮。十天中,要请戏班连演十天文武戏。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灯会。期间,四面八方的人汇集段莘村。或来看热闹,或来走亲戚,或来谈生意,或来赌博,或来访友,或来游玩,不一而足。

    供猪

    如此大规模的祭祀活动,经费的筹措自然是件大事。其主要来源是祭田,祭田由宗族各房轮流管业。另外宗祠还有其他收入,如神牌费等。不足部分由村民集资。既然是祭祀,少不了祭品,祭品就少不了猪肉。牛作为重要的畜力,一般不杀。

    早在头年中秋之后,祠堂就拔出大量祭田租谷,抓阄定出四户人家,每户供养一头肥猪,每头须达到三,四百斤。除用于祭祀外,主要用于宴请宾客,请戏班等,剩余部分按男丁分割到户。当地流传一顺口溜:段莘十八,全靠猪大;什么祭碗,腌鸡板鸭;什么功名,一堂捐纳。

    由于租谷丰厚,有利可图,百姓都乐于供养,而且都想养头大猪,争取插上头牌金花,以表对先祖的虔诚之心。养猪户确定后,立即选购二百来斤的大猪进栏。从八月十五到来年正月十五,只有五个月一百五十天左右,平均每天要长一斤肉膘才够格,所以每位养猪户都使出浑身解数,摧肥长膘,丝毫不敢懈怠。祭猪成天吃的是掺和玉米,红薯,南瓜熬成的大米粥。

    每逢进食,养猪人站立一旁,手拿一木梳,为其挠痒,刺激食欲。如猪不进食,还得变换食物。猪圈天天打扫。入冬前还挂上蚊帐,天热时,还为其打扇,入冬后,还有棉被。总之各种方法都有,目的只有一个,多长肉。出栏前一二天,还为猪煮鸡蛋,做粿汤,千方百计的撑饱肚皮,以增加重量。直到祭祖开始,祠堂赶去过秤够格后,养猪户才放心睡觉。但也有例外,如祭猪中途瘟死,则到处借债以还租谷,弄的几乎倾家荡产。

    演戏

    段莘十八的重要娱乐活动就是演戏。演出场所在祠堂内的戏台上。戏班大多从歙县请来,后来本地的徽班,目莲戏班也参加演出。

    从正月十三夜开锣,到二十三日送戏班出村,一起演出十天。每日二十出,白天十出,晚上十出。十出戏中,六出是折子戏,四出小戏杂曲,还得注意文武戏搭配。演出中还规定两天为保寿保痘日。

    一日保寿,保佑老年人增福添寿,多子多孙,不演杀人戏;一日保痘,保佑儿童出痘出麻顺利,不演花脸戏。由于请的是外地戏班,各班为争戏,常常打架出事;看戏的也不自在,常常比武弄拳。结果一演戏,则台上,台下均有。

    灯会

    正月十五上元佳节,元宵灯会必不可少。这天上午,大家把段莘村上社,下社,通天社的社公老爷,关帝庙的关公,五猖庙的神仙,庵堂的菩萨等各路神明抬出庙宇,请他们来赏灯。

    早在头年冬至后,灯会就要组织成立。先用竹篾札好龙头,龙尾。糊上特制的棉纸。再在上面画样,装扮得活灵活现。各户把灯笼蒙上新棉纸。灯会发五红五白十根蜡烛给各户。

    正月十五这天下午,由三十二房派人敲打三十二面铜锣到各户门前去催灯。入夜后,各户先在灯板上插上白烛,罩上灯笼,告拜祖宗,是为出灯;大家到指定地点——晒谷场会合后,各灯板首尾相连,灯会在祠堂把龙头龙尾点上烛火,装扮一新后,用祭品祭拜祖宗,请龙王动身,是为请灯;待龙头龙尾接好后,清点板数,全部集合后,则有一位年高望重者手持一圆红灯笼,做为指明灯,亦为香火灯,在前方带路,龙灯紧随其后。此时烟花齐放,爆竹齐响,鼓乐齐奏,整个村庄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是为发灯;龙灯来到每户门前,各户均放鞭炮来迎接,是为接灯;龙灯到打谷场后,还要打圈,翻蛇皮,这时灯会进入高潮,龙灯走遍全村后,又在开始的地方集合,换上红烛,拆掉灯棒,是为散灯;各户将灯板迎回家,置于八仙桌上,吃宵夜。灯头灯尾则迎入祠堂。灯会组织者将剩余的蜡烛,烟花,爆竹等分成几份,用龙角带路,送到头年结婚未生育的家庭,以示添丁增口,是为送灯;有时这样的家庭多,就要忙到下半夜才好。同时派人守护在龙头龙尾边,等蜡烛自然熄灭。有些人家未等蜡烛熄灭就睡觉了,结果烛倒灯笼烧了起来,引发火灾,就算“大发”了。天明前,还要把神明们请回庙宇。是夜,通宵达旦,一片欢腾。

    祠祭

    祠祭是此项大典的重头戏。从正月十八开始,持续三天,将段莘十八活动引向高潮。祭祖的目的,是分解汪姓各个支派的矛盾,团结各个汪姓派别,是汪姓宗族凝聚力的重要表现,也是汪姓氏族财富的一种炫耀。

    祠祭在汪氏宗祠——崇义堂举行。祭祀司仪由一些有功名的书生充当,而功名就不尽相同,有科举考来的,也有捐钱获取的,所以有“什么功名,一堂捐纳”之语,大概捐钱的多。祠祭摆设非常讲究,祭品则琳琅满目。一般在中堂即享堂正中悬挂祖宗容象,供桌上安放两面江山点翠屏(现存婺源县博物馆),中置汪帝牌位,前置一石制香炉,供桌两侧摆放一对一人高的大花瓶。相传这对花瓶上绘有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本是朝廷贡品。

    中堂两厢矗立有全副锡质銮驾与仪状兵器,回避肃静高脚牌分立两侧廊道,主梁上还悬挂“六州屏障”锦绣一帧,四周横梁上挂有各式玛瑙垂珠宫灯,八仙桌上摆放各房供奉的祭品,有四珍,六鲜,八荤,五素,七果,三酒,一汤,二茶。其中酒,饭,茶,汤,须天天更换。另外还有插碗,用一瓷钵盛满黍米,插上事先用彩纸米粉做成的各种仙人像,插像有三尺多高,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四头供猪依次摆在前堂。仪式有:鸣炮,族长上香,主祭人列位,击鼓,各户男丁列位,宣读祭文,跪拜,初献,再拜,亚献,再拜,三献,再拜,击鼓,再上香,焚烧纸钱,鸣炮,礼毕。所献的就是上述贡品。

    族长所上之香有一米多长。整个祠祭场面,庄严肃穆,隆重热烈。每天早晚两次。三天后,按男丁数发放丁饼,分配祭品。

    最后,到了二十三,把汪帝牌位请回后堂,安排各房保管贵重的祭品,送戏班出村,祭祖大典就结束了,明年再重复。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