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现之旅 文化 生活方式

旅行是一场争取自由的抗争

2013-01-22 19:54

摘要:国家旅游地理1月22日 某年某月某日,我在长沙的一家三流旅馆里喝粥,早餐后参加了一次抓阄仪式,以决定次日返程的火车票中唯一的一张硬座票谁中头彩。这是我所参加的一项集体旅游的尾声,我们遇到了一连串麻烦,原本打包票的卧铺票少了六张,害怕几十个小时

    国家旅游地理1月22日  某年某月某日,我在长沙的一家三流旅馆里喝粥,早餐后参加了一次抓阄仪式,以决定次日返程的火车票中唯一的一张硬座票谁中“头彩”。这是我所参加的一项集体旅游的尾声,我们遇到了一连串麻烦,原本“打包票”的卧铺票少了六张,害怕几十个小时坐硬座的5位游客飞了,留下者中的一位小个子抓到了最后一张。后来他和另一位小个子挤在卧铺最高一层,结束了这次糟糕的旅行。

    我想说的是:成群结队决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旅行。它使人们丧失了短暂而可贵的自由的权利,为另一种清规戒律所困扰,并在各种意想不到的境遇里任人摆布。

    我至今仍怀念老底子的一次游历。那年暮春,我到杭州去和友人会面。每天晚饭后,我们都要到附近的九溪十八涧散步。长长的山间小径,绝少游客。溪水淙淙,倦鸟归林,清风徐来,明月在天。我们俨然成了这天地、自然的一份子。就在那时,我领悟了一个道理——人间的美景,并非天工或人造使它美,而是你的心情使它美。

    这种心情与旅行的关系,作为一次成功游历的题中之意,往往出自于一个或二三个游客的心理体验,不可能为一个团体所共有。从本质上说,旅行是一种纯粹的个人活动。

    避俗世,远人群,才能得真趣;少喧嚣,多静观,方可近天然。亲近山水和成就事业都是这个道理。当然,我等凡夫俗子,大可不必追慕那些名人雅士,赴山则思仁义,临水就发幽情,但保持一定的距离,逃脱尘世的包围,为身心争取到一定的自由度,方可游而有所得,这恐怕是不少人的共同经验吧?许多游客在厦门鼓浪屿游览时,就像被旅行社押送的囚犯在享受一次短暂的“放风”,匆匆一个多小时,他们感受的只是岛上“多水产、服装铺”而已,而我却在岛上住了一周,这个“海上花园”岂不馈赠更多?

    旅行的另一乐趣是发现,它同样拒绝集体的智慧。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和同伴到北京,一人一辆黄包车,专往不起眼的胡同里钻,把那里的建筑风物人情看了个饱。这种情致与享受,决不能指望在后来的某些旅行社项目中得到。

    旅行的最高形式是独闯天下,如李乐诗之三下南极、余纯顺之走遍中国。以这种方式去拥抱自然,在目前或将来都不是一般人能仿效的。一则国人的钱囊还不够丰富,低成本的走马观花还是主流,二则我们对旅行这种行当还缺乏想象,在心理上还无法完全“自助”,因此我们只能暂时满足于一次又一次的集体出行——至少在当前它对震慑车匪路霸还有一定作用:人多势众。

    今日随感如下。

    旅行:一场争取身心自由度的抗争

    经过20年岁月,旅行还是中国人的一种形式而不是方式。

    旅行大,旅游小。旅游市场火爆不代表旅行理念成熟,但说明国人意识到生活可以多样并由自己主宰的努力。

    旅游和旅行还是有区别的,旅游是个人行为化的小富即安,旅行是集体自由感的心灵拓展。

    景点、交通、费用、环境是旅游、市场、经济;野炊、爬山、攀岩、探险是旅行、活法、表现。

    旅游大部分是“到此一游”,旅行则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前者是看见,后者是发现。

    旅游是一个项目,旅行是一种人文。

    旅行有“意”,如张岱湖心亭看雪,如张继寒山寺听月,如问陶“梦中得句常惊起,画里看山当远行”,如许浑“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旅行有“境”,“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仅仅是眼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绝对是心照;“看世界”可能是炫耀,“在路上”必定是境界。

    20多年前,我带着一小队人马,在黄山雪霁的那一刻,从西海上山,并在雪深盈尺的琼玉世界留下第一行脚印。同行者大呼小叫,无不雀跃,甚至有为这个美妙时刻感动落泪者。

    8年前,我只身在春节寄寓凤凰感受边城。寒雨之夜,就着客栈女主人做的童子骨炖萝卜和鲶鱼豆腐汤,围着火盆喝上几杯,至小醉兴散而尽,径上客房,卧听江声、雨声、鞭炮声。

    大致上,旅游是开阔眼界,旅行是豁达心怀。感受旅行的意义,就是感受生命。

    在物质世界和体制世界,旅行是不甘被异化的个人为自己争取生活自由度的一种方式,而随着这个理念成熟的必然是一个国家民众文明开放的一种进步。

    尽管,我们其实在许多时候,常常搞不清旅游和旅行的不同,也往往不在乎这两者的行为关乎个人有什么意思。从当局到媒体,“旅游”这个热词基本只有一个目的——拉动经济。有一些深度机构和媒体,提供并鼓励个性出游,但经常跑偏到豪华、小众一路。

    一句话:中国人的“走出去”,从身体到精神还很艰难。

    2003年,我携小女悦入住鼓浪屿,除夕收看台视“春晚”,如日中天的吴忠宪把参演节目的“五月天”叫做“五花肉”,狠狠娱乐了大众一把。十年之后,忽发奇想:我们的旅游若是“五花肉”,那么旅行就应该是“五月天”。

    其中意味,懂得的人自会懂得。兴尽于此,打住。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