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还是物质?---中国古村落的新思考
摘要:吉林省柳河县夹皮沟村 国家旅游地理12月31日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柴方水便,宜耕宜居。这16个字大概可以基本概括我们古代先民在解决衣食住行等生存问题的时候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也基本概括了我们民族与自然、天地、山水、森林之间情同父子母女般的关系。 在
吉林省柳河县夹皮沟村
国家旅游地理12月31日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柴方水便,宜耕宜居。这16个字大概可以基本概括我们古代先民在解决衣食住行等生存问题的时候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也基本概括了我们民族与自然、天地、山水、森林之间情同父子母女般的关系。
在中国古村落,有许多有趣的传说,特别是关于选址和村落祖先的传说。这些传说不仅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过去,也帮助我们走进古代先哲的精神世界,帮助我们了解人类曾经是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
在安徽芜湖有一个孙村。据说,当年祖先牵着一条半人高的犬,一路寻觅来到这里。他觉察到这里是风水宝地,于是画地三圈后拍拍身边的大犬说,如果你认为这里是吉地,可置良宅建村,就地转三圈卧倒。主人话音刚落,该犬开始沿着主人画的圈圈转了三转,然后在主人的脚下轻轻卧倒。于是,有了孙村,有了村级一片民居,有了孙氏宗祠。村里的长者说,孙村过去都是大宅门。家家比邻,户户相通。逢着雨雪天,二十几座过街楼贯通着各家各户,足不出户可以走东串西。全村有3个进口,口口有门楼岗哨。几百年来,门楼岗哨抵挡着土匪和内乱纷争,围护着孙村的安宁与康乐。
四川合江县福宝镇,古镇一角的老房子 。
在福建宁德有一个被作家冰心称为瀛洲的莒村。莒村坐落在峡谷之间,是福建玉屏、宁德、七都三地的水陆交通交汇之地。彭、谢两姓兄弟在这里安营扎寨,开始创建瀛洲莒村。数百年来,莒村周边地区都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四面环山,无土可耕,一线童溪,彭谢度生。”所谓彭、谢指村里的两姓大族,凭借这一线水系,莒洲在明清时期一度颇为鼎盛。山寨村子不大,但是沿山崖峭壁,傍溪临水而筑的民居十分富有特色。莒洲民居分地上地下两个部分。地上部分建筑在山体上开凿的一片平地上,北一侧民居背倚岩石山体而筑,南侧民居临水而建。所谓地下部分,就是临水而建的南侧民居有两层在地上,由两层在平面之下,靠童溪河岸,下一层与童溪处在一个水平面。两侧民居夹峙的小巷是村里的主干道,也是水陆两路商贾云集的市街。童溪是彭、谢的生命线、母亲河,所以这里的娃娃自小就习水性,六七岁就会“独木冲浪”。
古村落这些美丽甚至有些荒诞的传说,蕴含着中国人对宇宙自然的认识和解释,体现着中国人追求梦想、创造生活的理念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顺应自然——无论是北京的四合院还是山西的大宅门,无论是福建的土楼还是江西的围屋,无论是苗侗的吊脚楼还是黄土高原上的窑洞,也无论是江南小镇的枕河人家还是塞北大漠的一面坡……这些因地域地质地貌不同和民族风俗风情各异而形成的风格迥异的民居、村落中,我们看到了我们民族先祖是如何巧妙地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相依相存的生存能力和聪明才智。
全国各地的古村落村口都可以看见土地神位。在老树下可见香火缭绕,许多民族村落还有刻在石碑上的“村规民约”、“石头法”。在这些村规民约和石头法的条款中,除了禁毒、禁止斗殴之类的条款外,还有重要的条款就是禁伐山林和古树。天人合一,天地同德,万物生灵皆有情,这就是中国人朴素的生态观。正是这样一种近乎宗教信仰般的情结代代传承,保护了这些村落古朴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
四川合江县福宝镇,古镇一角的老房子 。 (2)
湖南通道的皇都、安徽黟县的宏村、广西三江的程阳,温州永嘉的苍坡、浙江浦江的郑宅、乐清的黄檀峒、云龙的诺邓村,我们可以举出更多更多,在这些生态与人文景观兼具的村落,处处可见古树森林、植被如绒、生态如初。即使在一些不再完整的古村落,依然可见生机勃勃的古树群。在永嘉县的西岸村,在明光县的老街村,我们看到村落古民居已经所剩无几,但是西岸村村口的古树群和古井、老街村里的水塘和水塘周边的柳树林,仍然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家园,给亲近他们的村民们提供一片绿阴和一汪沁人心心脾的甘泉。
如今,古村落保护已成为我们社会流行的时尚。大家到处在谈保护,到处在做规划,每一个规划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我想,那些凝聚着几百年来历代祖先智慧与文化的古村落,是否真的需要按照现代都市人的理念去重新规划、重新建设呢?或者说,我们是否首先应该深入地认识这些古村落,认识它们在今天新农村建设中的独特价值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