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现之旅 文化 历史社会

千年古刹——资国寺

2012-12-27 17:06

摘要:国家旅游地理网12月27日 资国寺座落在吉安县梅塘乡土坊村委会的龙须山麓,坐西北面东南,原为长兴寺,宋真宗大中禅符二年(公元1009年)改现名,历史1200多年。 在长兴寺之前,这儿有个小寺叫永兴寺。据《江西通志胜迹略》载:永兴寺在庐陵县安平乡(1985年

    国家旅游地理网12月27日  资国寺座落在吉安县梅塘乡土坊村委会的龙须山麓,坐西北面东南,原为“长兴寺”,宋真宗大中禅符二年(公元1009年)改现名,历史1200多年。

    
    在“长兴寺”之前,这儿有个小寺叫“永兴寺”。据《江西通志·胜迹略》载:“‘永兴寺’在庐陵县安平乡(1985年改名为梅塘乡)。”有关资国寺的真实来历,后人都是依据宋《周必大游记》:“资国寺之开山祖为曹溪六祖之弟子法登。”法登为青原山开山祖行思(公元660—740年)之弟,唐代宗大历(公元766—779年)来此隐居。而其兄行思则于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从广东韶关曹溪山南华寺来青原山开辟佛堂。因此,资国寺的创建时间仅从唐代宗大历算起,这样就较青原山晚了几十年,迄今1200多年。但民间仍流传着“先有资国寺,后有青原山”的说法。
 

   
 

     法登在此建寺庙后,初名为法云禅院,后在山坡上发现唐太宗御赐的“永兴寺”匾,便请唐代宗改赐为“长兴寺”。唐文宗太和二年(公元828年)“长兴寺”改名“长兴禅院”。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改“长兴禅院”为“资国禅院”,迄今世人称之为“资国禅寺”。 
 

   
 

    资国禅寺屡毁屡建。“长兴寺”时期有僧尼三百余人,一时香火鼎盛。宋亡,爱国词人刘辰翁不愿为元朝官,挂印归隐家乡资国禅寺内,在乡人的支持下在寺的左侧辟“二都书院”(当时栗塘、裴家等为四十一、四十二都,故名)。他在这里边讲学边著书,其诗词《须集词》、《须溪诗》、《须集文集》就是在此完成。元末明初由于战争不断,香火不旺。当时寺内主持为人性贪,趁机卷走寺内财产,遂使众僧衣无着落食不饱腹,众僧纷纷离寺而投奔青原,二三十年内寺内空无一人。后来,又由青原山重新委派长老,重开业门。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寺中珍藏的佛经遭焚化所存无几。到了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不知是天火还是人为,一场大火将资国禅寺化为灰烬。从嘉靖到清世祖福临登基,资国禅寺沉寂了一百多年。由于乡人强烈要求恢复资国古刹,由青原山净居禅寺长老派人募捐,并于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派眉庵行秀禅师负责重建,刚建好寺庙,于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又遭一场大火。顺治十七年复建。康熙二年癸酉(公元1663年)由主持开一大师复建塔院及法堂,但其规模远比唐宋小了不少。至清光绪二十五年,由乡人捐资重修寺门及右侧的“地藏殿”及修葺左侧的“二都书院”。
 

    
 

    民国后来此修行的和尚不少是国民党的军人。解放后资国寺内僧人不多。由圆通和尚为当家师,四川重庆人。由于人手不多,圆通师傅年纪又大,乡人来此截梁木、楼木,使二都书院一侧全部倒塌,很大一部分财产散失民间。1958年此地曾辟为农业中学。“文革”时,寺内菩萨全毁,大雄宝殿亦将倒塌,仅于1968年整修一次。圆通师傅逝世,寺庙欠缺管理,所有楼木器材、瓦枋全为他人所窃,大雄宝殿及禅师室全部倒塌,资国寺又处于断垣残壁。

 

    改革开放后,梅塘乡经济不断发展。在政府的重视和社会信徒的捐助下,由青原山委派僧人重修了雄伟气派的“资国禅寺”山门及围墙;重建了气势恢宏的大雄宝殿;新建了课堂、禅堂、大悲楼、弥勒殿、天王殿等,耗资2000余万元。不久的将来,这座气势恢宏的千年古刹将重现在游人面前,成为赣中旅游圈中又一新景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