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现之旅 文化 传统风俗

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跳傩”(图文)

2012-12-07 15:34

摘要:傩舞源流久远,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已有傩祭的记载。周代称傩舞为国傩大傩,乡间也叫乡人傩;据《论语乡党》记载,当时孔夫子看见傩舞表演队伍到来时,曾穿着礼服站在台阶上毕恭毕敬地迎接(乡人傩,朝服而阼立于阶)。由此典故引申而来,清代以后的许多文人,


 
   傩舞源流久远,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已有傩祭的记载。周代称傩舞为"国傩""大傩",乡间也叫"乡人傩";据《论语·乡党》记载,当时孔夫子看见傩舞表演队伍到来时,曾穿着礼服站在台阶上毕恭毕敬地迎接(乡人傩,朝服而阼立于阶)。由此典故引申而来,清代以后的许多文人,多把年节出会中的各种民间歌舞表演,  也泛称为"乡人傩",并为一些地方和寺庙碑文中引用。 傩祭风习,自秦汉至唐宋一直沿袭下来,并不断发展,至明、清两代,傩舞虽古意犹存,但己发展成为娱乐性的风俗活动,并向戏曲发展,成为一些地区的"傩堂戏"、"地戏"。


 
   傩舞原是古代祭祀性的原始舞蹈,舞者配戴形象狰狞的面具装扮成传说中的"方相氏",一手持戈、一手持盾,边舞边"傩、傩……"地呼喊,奔向各个角落,跳跃舞打,搜寻不祥之物,以驱除疫鬼,祈求一年平安。这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一般有两种表演形式:一种由主角四人表演,表演者头戴面具如冠,身着兽皮,手执戈盾,口中发出"傩、傩"之声。另一种由十二人组成,每人朱发画皮,手执数尺长的麻鞭,甩动作响,并高呼各种专吃恶鬼、猛兽之神名,起舞时各有音乐伴奏。现存傩舞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贵州、广西、山东、河南、陕西、湖北、福建、云南、广东等地,各地分别有"跳傩"、"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称谓。



   江西是中国傩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江西南丰的傩舞。南丰傩舞流传于江西省南丰县180个村庄,传播面广,是民众喜爱的民间舞形。南丰傩舞历史悠久,几经演变。南丰古属杨州,商周已有先民开发,春秋战国时先为吴、赵、楚之属地,兼受吴赵文化和楚文化的影响,《南丰县志》曰"吾乡信鬼而好坐","南方淫祀,自古已然"这样的环境为南丰跳傩的传播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据南丰县紫霄镇余氏重修族谱中的《金砂余氏傩神辨记》称:汉代吴芮将军,驻兵军山时,对丰人语曰:"此地不数十年,必有刀兵,盖由军峰耸峙,煞气所钟,凡尔乡民一带介在山陬,必须祖周公之制,传傩以靖妖氛。"由此可知,当时"傩"是为靖妖驱疫而"舞"的仪式。


   唐宋时期,南丰傩舞受宫廷傩礼的影响,有了较快发展。傩仪中出现了判官、钟馗、小妹、土地、灶神等新角色,娱乐成分渐增。明清时期,南丰民间傩舞十分活跃,突破"索室驱疫"的傩仪范畴,将戏剧表演、武术动作融合于其中,并从神话故事、传奇小说、民间传说中汲取内容创作新节目,形成娱人娱神的民间舞蹈。清初傅太辉《金砂宋氏傩神辨记》载:"汉代吴芮将军……祖周公之制,传傩以靖妖氛。"可见汉时南丰一带已有跳傩。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南丰跳傩吸收了戏曲、木偶、灯彩、武术等多种表演技艺,变得更加世俗化、娱乐化。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跳傩在民间依旧传承,延续着其草根文化的命脉。


 
  南丰各地留存的20余座傩神庙,也充实了傩文化的内涵,其中始建于明代的三溪乡石邮村傩神庙最负盛名,一幅"近戏乎非真戏也,国傩矣乃大傩焉"的楹联令人叹绝。南丰跳傩从南丰傩舞的品种上分,既有传统的大傩舞,也有衍生的竹马、和合、八仙等杂傩舞,还有傩戏《孟姜女》和傩舞与狮舞结合的《打大狮》。从傩舞的仪式上看,大致分为起傩(下殿)、演傩(跳傩)、驱傩(解傩、搜傩、搜除),圆傩(上殿)四段仪式,每段仪式有规定的礼仪和套数,傩乐、傩服、傩具、傩歌丰富多彩,神词、赞诗、符咒内容丰富。从傩舞的内容上看,大多取材神话传说及历史典故,既有驱鬼逐疫的《开山》等节目,也有演义传奇人物的《关公祭刀》等,还有农耕文化情结的《獭捉鲤鱼精》等,现今还保存了近百个优秀传统节目和2000多个傩面具。从表演特点来看,还有文傩与武傩之分,单人舞、双人舞和多人舞之分。


 
  南丰傩仪结构复杂,由跳傩仪式、杂傩仪式等构成。跳傩仪式由起傩、跳傩、驱傩等基本程序构成;杂傩仪式有"跳竹马"、"跳和合"及"跳八仙"仪式三种。南丰傩仪中的舞蹈形态众多,现保留82个,其中包括单人舞《开山》、《钟馗》、《财神》、《哪咤》,多人舞《跳判》、《傩公傩婆》、《对刀》,技巧舞《演罗汉》、《观音坐莲》、《普贤骑象》及舞剧节目《西游记》等。南丰跳傩面具造型各异,千容百态,有180种之多,其中包括驱疫神祗、民间俗神、释道神仙、传奇英雄、精怪动物、世俗人物等。其所用道具法器名物众多,主要可为五类,兵器军具类包括斧、刀、枪等,法事器具类包括铁链、桃剑、棕叶等,灯烛炮杖类包括火把、蜡烛等,食物供品类包括三牲(肉、鱼、鸡)等,生活用具类包括手巾、镜子、酒杯等。南丰跳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地方风味浓郁,文化底蕴深厚,深受民众的喜爱。傩舞,又叫"大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它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蹈,是傩仪式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



  南丰“跳傩”保留了古老的傩礼仪式。民国前,每当立春日,官府于东郊举行迎春礼,“竹马、大傩、和合、狮子之戏,衣彩衣,戴面具而舞”,“官舞竟,则遍舞于民间”,城镇与农村,处处锣鼓,家家“跳傩”,直至元宵之后。一些大傩班沿袭古礼,举行隆重的“搜傩”或“解傩”仪式,几个捉鬼神灵,或执铁链,或举桃剑,到各家厅堂或房间“索室驱疫”,将虚拟的鬼疫解送村外水中。然后举行占卜“判筶”仪式,祝祷人丁兴旺,五谷丰登。有的傩班则与灯会、戏社联合,举行大型游乐活动。数百村民出灯,与傩班、戏班弟子一起串村游堡,跳傩演戏,送陈纳吉,形成农村的狂欢节日。

  

   南丰“跳傩”流传近百个节目,内容来自神话传说、古典小说和民间故事。有《开山》、《雷公》、《魁星》、《财神》、《哪吒》、《杨戬》、《金刚》、《纸钱》等独舞,有《白祇》、《回子》、《对刀》、《钓蟾》、《双伯郎》、《花鲍对阵》、《小尼姑下山》等双人舞,有《福 禄寿》、《八仙过海》、《张天师召将》、《水漫金山》等群舞,还有《西游记》与《封神榜》舞剧系列节目。其中一些节目是“哑杂剧”的表演形式,如《傩公傩婆》与《钟馗醉酒》等。傩舞风格各异,有的巫步手诀,舞姿诡秘;有的古朴刚劲,节奏强烈;有的刚柔相济,表演细腻;有的模拟生活,风趣幽默。表演中,有的大傩班还穿插技巧和武术节目,保留了古代百戏演出风格。
 


   江西南丰傩舞风格古老稚拙、粗犷豪放,具有原生形态特质,在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等众多领域有着巨大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新中国的成立,南丰"跳傩"这门古老的艺术得到全新的发展、挖掘和保护,先后一批优秀的节目《文王访贤》、《和合》、《钟馗醉酒》参展于全国全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以它原生态的舞风和神秘的礼仪风糜全国反映强烈,与此同时,中央和省文艺工作者纷纷来南丰观摩采风,在各级文化部门支持下,傩舞的录像、采编工作都已全面启动,1992年8月江西省文化厅正式命名南丰为江西"傩舞之乡",1996年11月,国家文化部命名南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傩舞艺术)"。


  南丰是"中国民间艺术(傩舞艺术)之乡",更是江西的"傩舞之乡"作为中国傩文化的典型人表,南丰"跳傩"所包括的丰富内容和遗存形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南丰"跳傩"是一种艺术复合体,它的傩舞、傩面、傩乐都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南丰"跳傩"是中国傩文化的一个代表,也是亚州汉字文化圈内的一种文化遗存。中国的傩文化和许多国家类似文化既有共同之处,又有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


   南丰“跳傩”现存2300多枚面具,有驱疫神祇、民间俗神、道释神仙、传奇英雄、精怪动物、世俗人物等150个种角色。面具造型浑厚,色彩古朴亮丽,文化符号隐秘。“跳傩”音乐丰富,有清锣鼓、鼓吹乐、吹打乐、丝竹乐等伴奏乐队,民乐俚曲,融合一体,共同构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南丰傩文化。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