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现之旅 文化 历史社会

宁夏黄沙古渡寻史问迹

2012-09-13 14:08

摘要:宁夏是黄河漕运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自古黄河沿岸就遍布古渡口。魏晋南北朝时期,横城渡就是黄河水运的重要港口。据《魏书·刁雍传》记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太武帝拓跋焘下诏,命薄骨律镇(西魏时改称灵州)镇将刁雍把河西屯积的50万石粮食运到沃野镇(今内

地理中国:宁夏黄沙古渡寻史问迹

 

横城古渡位于银川市东16公里外的黄河东岸,明代以前称为“黄沙古渡”,是宁夏八景之一。这里西临黄河,滔滔河水向北奔腾而去;北边是浩瀚无垠的漫漫黄沙,明代城堡横城堡坐落在黄河岸边;东侧接近鄂尔多斯台地,蜿蜒的明代长城向东伸延。此地交通贯通南北,自古以来就是军事、商贸要地。

历尽沧桑的横城古渡,被黄河水冲刷无数遍后,在公路交通兴盛之后逐渐失去了作用。如今驻足横城渡,追忆那些被岁月堙没的故事,耳边隐约传来人吼马嘶的回音,眼前仿佛出现一片繁忙的渡河景象……

横城古渡的历史

宁夏是黄河漕运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自古黄河沿岸就遍布古渡口。魏晋南北朝时期,横城渡就是黄河水运的重要港口。据《魏书·刁雍传》记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太武帝拓跋焘下诏,命薄骨律镇(西魏时改称灵州)镇将刁雍把河西屯积的50万石粮食运到沃野镇(今内蒙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以供军需之用。刁雍计算陆运不如水运省时省力,当年造木船200艘,每艘载粮1000石,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运载任务。太武帝下诏刁雍将水运之法“永以为式”,开创了宁夏黄河水运史的先河。

《魏书·贾显度传》记载:北魏孝明帝正光六年(525年),高平农民义军攻灵州,灵州别将贾显度见义军兵势强大,无法长期固守,为保全力量,遂率灵州军民乘船沿黄河顺流抵达秀容(今山西忻州),成功撤离。

唐高祖李渊为防御突厥,曾下令在灵州置水师,派大将于筠到江南召募船匠来灵州造船,把横城渡作为重要军港。唐代灵州所需军粮,均由北都(今山西太原)购买后逆水而上运至灵州。朝廷为管理好黄河水运,命朔方节度使兼任6城水运使,负责水运事宜。唐肃宗在灵州登基时曾大兴土木,黄河航道一片繁忙景象,黄河水运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西夏记事本末》卷首地图标有西夏时期的顺化渡、吕渡、郭家渡等。顺化渡就是黄沙古渡,即明代以后的横城渡,这里向西16公里便是西夏都城兴庆府。

元代开始复兴黄河水运,至元二年(1265年)元代科学家、水利专家郭守敬向元世祖忽必烈建议兴通黄河漕运(水道运粮)。忽必烈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沿河建立10个水运驿站,横城就是其中之一。

1275年,21岁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由横城渡河北上,抵达元上都。明清时期,宁夏黄河沿岸设有横城、高崖等16处官渡,其中以横城渡规模最大也最负盛名。《朔方道志》记载其“渡者蚁集河需”,可见其繁荣景象。清光绪初年,皮毛输出促进了黄河水运的发展。民国时期,横城水路运输分为经营运输业的行船户和经营摆渡业的渡船户。横城皮筏上通青海、甘肃,下达黄河中下游;木船上通青铜峡、中宁,下达内蒙古后套等地。

民国七年(1918年),商人陈润生、向涤修、蔡质夫等人发起组织甘绥轮船公司,官商合股购置一艘载重2万斤名为“飞龙号”的轮船,由横城渡顺航往返于绥远包头临河等地。1935年,宁夏省政府发放借款,鼓励船户造船并购置小汽船。1940年,宁夏河运局成立,统一河运价格,下设4个河运队,横城渡被列为第3队。1942年,河运局撤销,船只移交17集团军运输处调用,多数船筏被迫停航。

黄沙古渡与宁夏八景

 

地理中国:宁夏黄沙古渡寻史问迹

 

因为横城堡之北有个地方名叫黄沙嘴,所以明代以前把西夏时期的顺化渡称为黄沙古渡。因古渡靠近横城堡,也称横城渡。黄沙古渡在明代以前,就被列入宁夏旧八景之中。明代翰林玉家屏在《宁河台记》文中写道:“横城之津危,则灵州之道梗。灵州之道梗,则内郡之输挽不得方轨而北上,而宁夏急矣!”可见横城渡在军事、交通中的重要作用。《宁河台记》记载横城渡口戍台高5.5丈,上建亭楹3座,四边建有厢房,台外城墙周长90余丈、高2.4丈,城墙四面重门有兵士把守。

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庆靖王朱旃善于诗赋并酷爱观游,他不仅发现宁夏风景之佳、形胜之势,而且在《西夏八景》诗中留下一首《黄沙古渡》:“黄沙漠漠浩无垠,古渡年来客问津。万里边夷朝帝阙,一方冠盖接咸秦。风生滩渚波光渺,雨打汀洲草色新。西望河源天际远,浊流滚滚自昆仑。”这首诗描绘出黄沙古渡的壮丽景色和其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

明万历初年,为了确保横城渡口畅通无阻,巡抚罗凤翔督建中路宁河台。建成后,他登临眺望,留下《宁河台成登眺》一诗:“津口新成百尺台,深秋登望戍烟开。兰山直亘北荒去,河水遥从西极来。漠漠北沙伏毳幕,茫茫绿野编农垓。清平浑似中原地,千羽风光始见回。”

历代文人雅士途经此处,都纷纷登上宁河台游览,吟诗赋词,咏古怀今,胜赞边塞美景。

清代灵州人王绥是乾隆庚戍年(1790年)进士,官至江南提督,颇有政绩。他好读书、爱诗文,著有《一啸轩集》。他观赏了宁夏八景之一黄沙古渡景观后,写下一首《黄沙古渡》:“荒烟漠漠路漫漫,河泻平沙两岸宽。缆解帆悬朝雨歇,马嘶人语夕阳残。涛声漰渤千秋壮,风色花茫六月寒。独羡渔刀轻一叶,长歌终日傍惊端。”诗中描绘了夕阳下黄沙古渡苍茫而繁忙的景象,塑造了搏风斗浪的黄河船工豪迈乐观的英勇形象。

康熙大帝与黄沙古渡

据《清实录》记载,清康熙皇帝平定蒙古贵族噶尔丹叛乱时,于1697年3月24日来到临河,当日住宿在横城堡。次日,康熙在横城渡口举行了隆重的祭祀黄河仪式,接见了宁夏提督赵良栋的后代,之后登上渡口高亭。他向西远眺,黄河如同巨大的白色飘带横贯南北;北面沙漠如海,连片的果园犹如一颗翡翠镶嵌在金色的大漠之中;举目东望,蜿蜒崎岖的明长城像一条匍匐在茫茫壁戈中的巨龙,千曲万盘,绵延千里;回首南看,一望无际的条田绿洲,低丘起伏。康熙被这金沙绿原、长城古堡、烽燧长河的塞外独特美景所陶醉,于是即兴写下一首七言绝句《横城堡渡黄河》:“历尽边山再渡河,沙平岸阔水无波。汤汤南北劳疏筑,唯此分渠利赖多。”对宁夏平原引黄灌溉赞誉有加。

渡黄河时,康熙没有乘坐宁夏总兵王化行准备的“楼船”,而是要坐回族船夫的羊皮筏子,随行众臣也纷纷表示愿乘“黄河轻舟”过河。因为人多,羊皮筏子一趟渡不完,康熙说:“谁给此渡口起个好名字,谁就先过河。”于是大家你一句他一句地起开了,有的说叫“横城渡”,有的说叫“掌政渡”,还有的说叫“长城渡”。康熙总感觉不贴切,也不雅致,最后他说:“还是叫黄沙古渡吧!”从此黄沙古渡的名字继续流传。

康熙乘坐羊皮筏子过河在府城驻留18天后,由黄沙古渡率101艘船顺黄河水路北上,为出征平叛的将士送行。民间从此流下许多康熙访宁夏的传说,为这位贤明的君王增添了一分传奇色彩。

横城古渡与渡船工具

七栈船,又称七仓、七子船,一般行驶在横城渡至包头航道之间。船长12米-13米、高1.8米、中宽6米、船底平,外形类似纵剖的半个西瓜呈椭圆形,故又有“西瓜皮船”的俗称。该船可载货20-30吨,日行20-25公里。

五栈船,又称五仓、五子船。该船是灵武、永宁、贺兰等地黄河沿岸船户根据七栈船仿造而成,其构造及外观基本与七栈船相同,只是尺寸略小,载重量在20吨以下,日行20-25公里。

羊皮筏,又名排子,由浑脱和木杆构成。根据浑脱的数量分为特、大、中、小4种。特大型羊皮筏以41排460个浑脱组成,由8人操作,可载货15吨;大型羊皮筏有30排396个浑脱组成,由6人操作,可载货10吨;中型羊皮筏以27排330个浑脱组成,由4人操作,可载货5吨;小型羊皮筏仅用13只浑脱组成,可载400-500公斤,由1至2人操作。洪水季节羊皮筏顺流每小时可行16公里,日行50多公里,枯水季节每小时行7公里。羊皮筏因吃水浅,不怕触礁搁浅,在黄河上可通行无阻。大型羊皮筏一般用作长途运货,中小型可作短途货运及摆渡载客,使用寿命可达三四万公里。

横城古渡与近代水运商贸

近代,随着对外贸易的开展,甘草、羊皮、毛绒毛等轻工业的兴起,给宁夏水运带来了商机。1880年以后,英、德商人陆续在横城渡口设立两处“洋行”,这些洋行在宁夏境内设有分行,专门收购羊毛皮张,然后用骆驼、皮筏、木船等运至横城渡口,再集中装船运到包头转运出口。

民国初年,因宁夏黄河水运业十分发达而成为西北贸易的门户,宁夏70%以上的出口物资都通过水路外运。据《西北丛编》载:民国年间,仅横城一处每年输入布匹等杂货约1.3万余担,输出甘草约5000担、羊皮约1000担、羊毛500万公斤、驼羊绒20万公斤。横城渡和中卫、中宁、石嘴山等渡口成为宁夏主要的水运口岸。

建国初期,宁夏黄河水运发展到鼎盛时期,拥有木船、机帆船、拖轮等大小船只近1000艘。1950年,宁夏省河运局成立,横城渡口归其管理。1960年,随着青铜峡大坝的建成,宁夏水运事业走向衰落,但横城渡口送往旅客的渡船依然生意兴隆。1970年12月26日,随着叶盛黄河大桥的建成通车,结束了宁夏黄河没有公路桥的历史,名噪一时的横城古渡从此失去了往昔的繁荣。

如今来到横城古渡口,黄沙与绿野、明长城与烽火台、黄河与渡船构成一幅独特的塞外风光。以打造旅游业的“黄沙古渡生态旅游区”汇集了黄河、大漠、湿地、湖泊、田园等自然景观,是人们生态旅游、运动休闲的极好去处。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