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现之旅 文化 传统风俗

春节民俗文化 年三十为什么时有时无

2012-09-13 13:32

摘要:春节已有4000多年历史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介绍,作为我国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王思潮介绍,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春节则是其中最盛大、最热闹的。春节又叫过年。正式

        春节已有4000多年历史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介绍,作为我国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王思潮介绍,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春节则是其中最盛大、最热闹的。春节又叫“过年”。正式“过年”是从春节的前一天开始的,即除夕,也就是每年的最后一天。除夕这天,人们都要“守夜”。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很丰盛的年夜饭。除夕夜里,人们包饺子、放鞭炮、贴春联……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王思潮说,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江苏省天文学会天文专家严家荣介绍,中国人过春节虽然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把夏历正月初一作为过年之日,称之为“春节”并且放假,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定下的。

  据资料记载,1913年7月,由当时北京政府任内务总长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施行。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同时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则称为“春节”。这使得“春节”的地位更加稳固。

  贴春联从宋代开始盛行

  民俗专家介绍说,贴春联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也称“门对”、“春贴”,是对联的一种,因为在春节时张贴,故得名。它的主要特点是对仗工整,简洁精巧,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特有形式,与诗词有着相似的特点。

  天津市民俗专家赵之珩介绍说,关于春联还有很多讲究。据说桃木是红色的,红色可以辟邪,象征吉祥,所以后来的春联都是用红纸书写。除此之外,春联还有一些讲究,比如,门心、框对、春条、斗方等都有要求,这比原来的桃符有了很大的进步,它不再是单纯的将画像画于桃符上,而是将自己对来年的美好心愿写在纸上表达出来。

  民俗专家表示,春联的出现象征着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因此春联的内容多是辞旧迎新、富贵有余、五谷丰登、家庭团圆和美等一些祝福和祈求。

  民俗专家还介绍说,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也渐渐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年三十为什么时有时无

  春节将至,细心的公众不难发现,有的年份里过了腊月二十九就直接到了春节,有的年份则是过了年三十才是春节。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介绍,这是因为我国几千年来实行的农历其实是一种阴阳合历,其既考虑到与太阳直接相关的阳历回归年,又考虑到与月亮位相变化的阴历朔望月。

  王思潮表示,我国农历中的月是按月亮盈亏圆缺变化的周期安排的,称之为“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钟(29.5306天),并非整数,而一个月的天数要用整数表示,因此,有时是小月29天;有时是大月30天。

  怎么确定一个月有多少天呢?天文学家固定将农历每月初一安排在朔所在的日子,朔是月亮在太阳与地球中间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与太阳黄经相同的时刻(此时,地球上的人们看不到月亮),这样,相连两个朔之间的天数就确定了。2008年鼠年的腊月初一与2009年牛年正月初一之间恰逢大月,所以就有了年三十。

  据了解,上一个过了二十九便是春节的年份是2006年,而下次则要等到2012年,在此期间的春节前都有年三十。

  2000年前就燃放爆竹

  天津市民俗专家赵之珩介绍说,爆竹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鞭炮,也叫“爆仗”,唐代时写为“爆竿”,南方各地又称之为“纸炮”、“响炮”。

  爆竹的起源很早,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早在南朝时期就有详细的记载。梁代的《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这是最早关于“爆竹”的说法。人们最早燃爆竹是为了驱除妖魔鬼怪,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人们在春节期间进行的一系列活动都是为了祈求平安而进行的。

  唐初,将硝石装入竹筒中燃放,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火药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竹”。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

  直到今天,爆竹还是颇受人们喜爱,于是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烟花爆竹,种类繁多,样式新颖,最为普遍的是“单响”、“双响”和“鞭”三大类。

  民俗专家表示,爆竹原是用来驱邪,后来范围逐渐扩大到迎神、祭祀、集会、祈祷等活动。如今,燃放爆竹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除了在春节辞旧迎新燃放爆竹以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甚至婚丧、开业、迁居、建筑上房梁等场合,都少不了爆竹。据新华社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