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现之旅 人物

西宁印迹:一代名宦杨应琚

2013-02-07 10:53

摘要:国家旅游地理2月7日讯 自西汉初西平建亭到清初设置西宁府,两千余年间,在西宁为官者人数众多,其中,清雍正、乾隆年间两任西宁道,后升任甘肃按察使、两广总督、陕甘总督的杨应琚不愧为一代名宦。 杨应琚,字佩之,号松门,辽海(今辽宁)汉军正白旗人。其祖

  国家旅游地理2月7日讯   自西汉初西平建亭到清初设置西宁府,两千余年间,在西宁为官者人数众多,其中,清雍正、乾隆年间两任西宁道,后升任甘肃按察使、两广总督、陕甘总督的杨应琚不愧为一代名宦。
 

  杨应琚,字佩之,号松门,辽海(今辽宁)汉军正白旗人。其祖父杨宗仁也曾任西宁道,因勤政爱民,被雍正赞为“廉洁如水、耿介如石”。杨应琚借祖父余荫,由荫生而任户部员外郎、西宁道佥事。西宁因地处边陲,地瘠民穷。杨应琚在任期间,倡办教育,不遗余力。他捐俸建贡院,修儒学,创义学,足迹遍及西宁府所属县、卫、所。他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多次捐资修学,利用“俸钱之息以供(学生)厨馔”,并多次利用闲暇时间到郡学,“摄衣登席,亲询经旨,诸生如墙而进,鸡鸣风雨,书声朗然,可谓盛矣。”
 

  为了青海地区的开发,杨应琚不辞辛劳,实地勘察,在甘都堂、亦杂石等九处西宁近边要地设营堡,派兵防守,不但加强了这些地方的经营管理和开发,而且巩固了西宁地区的防卫,保障了人民性命财产的安全。李文实先生评价此事时,说“东部农业地区在后来青海建省时能居于先进地位,而成为开发建设西部的基地,就是从此开始的”。并赞扬“杨氏此举,是为近代开发青海的第一步。”
 

  杨应琚关心民生疾苦,在任期间,他目睹湟水南北岸老百姓每次过河,“人负驴载,蹄踵相接,挥汗如雨,牛喘蛇行,余甚悯之”,于是捐款修建小峡河厉桥、城北惠民桥,改善了市政建设。创立义园,以葬“民死无收者”。杨应琚到西宁赴任后,“适四年宁郡饥,余任其责,巨细必躬亲,半岁未尝蓐寝,小民(百姓)幸免于转死”,为此,他创建社仓,募积社粮,应军需,解民困,在今天看来具有深远的战略眼光。为了修撰地方志,他利用公余之暇,“长登土楼之巅,穷浩门之源”,实地考察,历时一年多,写成“搜采广博,论断精祥”的《西宁府新志》,弥补了西陲文献无证的缺憾。《新志》上述秦汉、下迄清乾隆十二年间西宁府所属县、卫、所历代大事及有关文献,旁及明塞外四卫及青海、西藏,在清初众多方志中,不愧为名作之选。
 

  杨应琚学士渊博,文武兼资。《西宁府新志》收入了他的文章二十余篇,有的陈述开打西宁周边地区的重要性,有的建议开垦荒地,有的提出加强防卫的具体措施,有的记述了一些公益设施的修建情况。特别是他制定的一些学约、学示,无处不显示出他“养才育能”的用心。他写的诗文,亦广为传诵。他的诗诗风清新雅丽,放在范成大田园杂兴诗中,几可乱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